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猴年说猴 >> 正文

猴年说猴

  ·   2016-02-02  ·   来源:新华社
标签:猴年春节;传统
打印
纠错

  由来

  猴入选生肖,有个民间故事说是老虎向天王引荐的。那时,老虎早已经入选生肖,一次老虎误入猎人的网,猴子解救其出来。老虎心存感激,应猴子要求举荐其为生肖。

  这个故事当然远不是对问题的解释,古今学者对猴能成为生肖之一,可谓众说纷纭。

  有一说法认为,十二生肖依照十二种动物的活动时间来确定。其中,申时( 15 ~ 17 点),太阳偏西,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 。 “申”为什么是猴?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语:“猴者候也。见人设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状定猴之名,也较合理。

  明代李长卿认为,申时与猴子的生活习性有关。他在《松霞馆赘言》中说:“申时,曰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也就是说,申时正值日落之际,猴子在此时啼叫并且活动手臂,兴奋异常,所以人们便将申时与这一时段内最活跃的猴子联系了起来。

  根据明代郎瑛的观点,十二地支与十二个动物的性格有关。他在《七修类稿》中对申猴的解释是“申为三阴,阴性则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认为猴子聪敏、狡猾的性格造就了它成为当值日落之际、‘三阴”时辰的生肖。

  尽管对于申猴的由来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猴子以它的机智、灵动、活泼的形象获得人类的认同和喜爱。

  种类

  猴,属灵长目动物。灵长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动物。地球上的灵长类动物不过有三种:人、猿和猴。无尾的是猿,有尾的是猴,因为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人们一般不严格区分它们,统称“猿猴” 。

  猿猴的种类众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有六百多个品种。它们属于不同的进化等级,比较低等的有亚洲的懒猴、非洲的婴猴等;中等进化的猴有亚洲的杂食猴子、非洲的各类卷尾猴等;高等猴类有各种长臂猿等。

  不同种类的猿猴形态差异非常大,小的猴类只有十厘米高,体重只有四十至一百四十克,如鼠狐猴;而大型猿猴,如大猩猩,雄性身高能达到一百八十厘米,体重达三百五十千克。

  中国猿猴的种类占世界总种类的百分之十,从最原始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都有,如懒猴、猿猴、叶猴、丝猴、长臂猿等。其中,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金丝猴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是和大熊猫齐名的国宝。

  中国分布最广的猴类是猕猴,不仅能在动物园和马戏团见到,而且在年画、文学作品中也常能见到它的身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以猕猴为原型的。

  性情

  古人认为:“猴,候也。”“候”的意思是伺望、观察。猿猴生性聪明警觉,善于识别猎手的诱饵,发现食物后并不轻易去取,而是观望探察良久,感到确实没有埋伏方才行动,所以古人干脆就用“候”的谐音字“猴”来为之命名了。

  猴子好动,自古被视为聪明伶俐的形象。华佗首创五禽戏,仿效动物姿态的-种体育治疗法, 《后汉书·华佗传》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猨即猿,运动时模仿猴子的姿态动作。[9]

  猴体态轻盈,动作敏捷,是机智灵巧的象征。“猱升猿引”形容攀登的灵活轻盈之状。李白《秋浦歌》有“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的诗句。宋人陈允平《观猿》描写了林中猿矫健的身姿:“挂石攀云目半斜,乱山深处绝烟霞。”所以,人们常用猿猴类比武艺高强的勇士。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飞将军李广身材高大,用“猿臂”来形容。三国时代,曹植写诗《白马篇》,吟咏马上习武的豪爽,其中“仰于接飞揉,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之句,赞美游侠儿神奇和英勇。

  在民间故事中,猴大多被塑造成巧用智慧的形象。成语“火中取栗”山自于法国拉·封丹的寓言故事《猴子与猫》,猴子花言巧语诱使猫从火中取栗,结果栗子被猴享用,而猫爪的毛却被火烧秃。猴还能与人和动物周旋。如民间故事说乌龟和猴子结拜,乌龟把猴子骗下海希望得到猴肝治病,猴子说猴肝都挂在树上,乌龟信以为真,驮猴子出水面,猴子马上溜走。明人刘基《郁离子》载楚国有养狙为生的人叫狙公,每天让众猴为自己上山摘果,还经常惩罚。众猴忍无可忍,趁狙公睡觉拿走克扣的果子,逃往山林。狙公最后饿死。[10]

  但猴的聪明也仅为小聪明。成语“朝三暮四” 源自庄子,“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猴子掰苞谷”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用以讽喻那些三心二意、难拒诱惑之人。猴子捞月的故事,小猴发现月亮的倒影误以为月亮掉入湖里,召集众人打捞,最后出尽洋相。

  猴类憨态可掬,恰似人的童年时期,性情毛躁,所以有“猴子偷桃一一毛手毛脚”,“猴子唱戏——一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偷瓜一一连滚带爬”,以及“心猿意马”等俗语、成语。

  猴的形态举止颇似人类,善于模仿。《史记·项羽本纪》中谋士韩生讽刺项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意为其徒具仪表,而无内才。明朝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戚继光抗击倭寇,士兵在山中练习”乌锐火鼠之术” ,被林中猴子学会。倭寇大举入侵,戚继光让士兵把一些火器抛在山路上以诱敌深入。火器被群猴捡得,群猴见倭寇披发眈足,以为异类,施展自学的“乌统火鼠之术”,向敌冲击,戚家军借势伏击, 大获全胜。

  成语“肝肠寸断”说明猴也有着刻骨的亲情。南朝《世说新语》讲,公元346 年,晋将桓温率军上溯长江,部将捉到一只小猿放到船上,母猿看到沿岸跟着船队跑了一百多里,在巫峡时跳到船上气绝身亡,剖开母猿,其肝与肠因为哀痛而断成一寸寸。

  神格

  人类从猴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与人相近的外貌、灵巧机智的大脑,于是赋予其诸多文化意义,从动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猴崇拜的基础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的理解有限的结果,成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并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形象。

  猴为人祖

  古代众多民族都有人猴通婚的传说,充分反映古代以猴为载体的生殖崇拜。

  四川成都地区,流传着将猴子嵌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之初,还没有人的存在,大地上是猴子的天下。后来,猴群中出现了一对不长毛的兄妹,哥哥叫伏羲,妹妹叫女蜗。盘古要他们成亲,成为人类始祖。

  中原地区如淮阳的农历二月人祖庙会上,大量出售一种叫“人祖猴”的泥塑玩具,现今当地人称“泥泥狗”。人祖猴半人半猿造型,男女生殖器官明显可辨,犹有如一尊神,彩绘图案大有古拙神秘之感,威严庄重。当地人认为伏羲女娲当初用泥土捏出人类,就是这副模样。

  西藏古称吐蕃,吐蕃人古有“纹猴面”的习俗,藏族古籍《西藏王统记》中有关于其先祖系狲猴所变的神话:一个受菩萨点化的猕猴去雪城修法,遭到岩洞女妖罗刹女的逼婚,生了六只小猴。菩萨从须弥山中取出青裸、小麦、大麦和高粱等播种于地,让小猴作为食物。小猴吃后毛和尾巴都变短,成了会说话的人。至今,在藏族举行盛大庆典的“跳神”仪式中,仍保留着头戴猴王面具的舞蹈。

  四川羌族神话《木姐珠和冉必娃》,猿猴冉必娃为了与天上阿爸(天神)木巴的女儿木姐珠结合,用大火烧自己,冉必娃双臂紧合,一手护住头顶,一手护住阴部,大火烧掉了全身的猴毛(只在腋窝、头顶和阴部留下少许),冉必娃变成美男子,成了羌人的祖先。羌族村寨每逢大事,如祭祀或者婚丧嫁娶,全寨人都会倾听巫师吟唱这段故事,且歌且舞的巫师头戴金丝猴毛制成的帽子。

  夸父

  “夸父逐日”是中国的神话故事。据《山海经· 西次三经》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禹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举父。”古时“举”与“夸”声近,故“举父”又作“夸父”,也说他行状如“禹”(即狲猴)。由此看来,夸父是一个神猴的形象。甘肃泾河镇原是夸父的居住地,世传剪纸“夸父桃都扶桑图”,为夸父桃林生命树,夸父立于八重圭表衍生的树干上,两手扶桃树枝,树上遍生蟠桃,群猴采食,树下獒犬伏兔,树干上獒犬负猴攀援,树顶四猴,共十二只动物。这是夸父氏族后裔对先祖敬祀的遗迹,也是夸父为猴形的见证。

  孙悟空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光彩夺目的猴形象是孙悟空。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美猴王,七十二般变化,一筋斗翻出十万八千里,神通广大,嫉恶如仇,西行取经路上,降妖除怪,化险为夷,顽强坚韧,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有关孙悟空的原型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采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奴曼。哈奴曼是猴国大将,天风之子。腾云驾雾,纵身一跃便可从印度飞抵斯里兰卡,力大无比,能背走喜鸟拉雅山,善于变形。另一说是吴承恩在传说无支祁的基础上创造。元代杂剧《西游记》描写孙行者,就有“巫元祁是他姊妹”的话。宋代《太平广记》收录的一条唐代材料说:“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隔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各种描写元支祁的形象与孙悟空拥有的武艺本领极其类似,可谓是为孙悟空的塑造,提供粗线条的、轮廓式样本。

  孙悟空最初被封为”弼马温“,源于古代认为猴子能避马的瘟疫的传说。南朝梁人陶弘景《名医别录》记道:“系猕猴于厩,避马瘟。”宋人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六引韩鄂《四时纂要》云:“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令马不着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马经》说: “马厩蓄母猴,避马瘟疫。”陕西一带的拴马桩也有以石猴作为造型。

  祈福

  汉族传统认为猴是吉祥动物。由于猴、侯字义相通,并且同音,在许多图画和摆件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爬在枫树上挂印,就是“封侯挂印”的意思;又如两只猴子攀松树,小猴坐在大猴背上,取“辈辈封侯”之意;再如一只猴骑在马背上,旁边还有一只蜜蜂,取“马上封侯”之意。这些都是民俗画中常见的题材,过去的衙门前所立的影壁上几乎都有这样的图画,以祈祷官运亨通。

  猴子爱吃桃,而桃子象征长寿,所以民间剪纸中也常见“猴桃瑞寿”的图案,取健康长寿之意。倘若是一只猴子蹲在桃树上,两只手臂弯伸在耳朵两侧,宛似一对蝠形,“蝠”与“福”同音,其寓意就更美好,为“福寿双全” 。

  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农家,常有一个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母亲将一根红绳系在石猴腿部的圆孔上,另一头拦腰拴住六七个月刚学爬行的婴儿。当地人相信,猴能保佑娃娃平安。云南纳西族一些地区,每当小孩出生,就在婴儿帽上缝一条猴尾,据说可以祈福辟邪。

 

  民俗

  猴戏

  在汉代,有专门为宫廷贵族表演的“百戏”,其中就有猴子的表演。山东济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驯猴图,猴欢舞跳跃,非常温驯。南朝陈时百戏中有“掷倒称猴”节目,唐代猴戏表演还是皇家百戏节目之一,民间百戏亦有猴戏,称弄猢狲。唐昭宗竟因喜爱一只猴子的表演,“踢以排袍,号孙供奉。弄猴人因献猴戏有功赐绊,孙供奉驯练的猴子颇能倍尽臣节。

  宋朝起,猴戏开始走入民间,成为老百姓的娱乐对象。《清稗类钞》载凤阳人韩子尤善耍猴戏,养了大小猴子十几只,皆不用绳索羁勒, “每演剧,生旦净丑,鸣征者,击鼓者,奔走往来者,皆猴也,无不一备,而无一逃者。”从敲锣打鼓到生旦净末丑都由猴子充当,井井有条,十分精彩。

  过去,在街头巷尾常能见到民间艺人耍猴。他们一般二人结伴,一人牵羊或狗,一人背个小木箱,上面蹲坐着一只穿红布褂的猴子。他们边走边敲锣招揽看客,找一块街头闲地,钉上一个大木概子,便开始表演。猴子能够翻跟头、拿大顶、戴鬼脸、穿衣服、爬竿、向人行礼等等。今这种场景已经少见。

  摸猴

  明代以来,北方道教圣地、“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中出现石猴的浮雕造像。于是, “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的俚语不胫而走。人们春节逛庙会时, “摸石猴”便成为幽燕胜地的一种风俗。所谓石猴,就是观内三只巴掌般大小的浮雕,据说逐一摸过就会得福佑顺遂。但石猴刻得又小,分散三处,想要找齐并非易事,是谓”三猴不见面“。现今每一个都被摸得圆润光亮。

  河北沧州杜林古桥上的雕猴也被游客们摸得十分光亮,当地传说,只要摸猴时紧闭双眼,井且足够虔诚,雕猴就会降福于人。

  猴节

  贵州省荔波、独山一带的布依族有“ 猴节” 。节前几天,家家都要上山采割春藤,再到田里摘梅花菜,挖来几丛石菇,将香藤捣烂浸泡,过滤后用香藤水泡糯米,与石菇、梅花菜一起蒸熟,合在一起打成香藤粑。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带着节前准备的“ 香藤粑” ,涌上山顶唱歌狂欢,孩子们像山猴一样满山乱蹄,山野沸腾起来。妇女们还要晒种、选种,男人们检修农具,猴节一过就要下地忙农活,所以猴节又称“ 动土的日子” 。

  祭猴

  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一个支系卑南人有“ 猴祭” 习俗,“猴祭” 是男孩十二三岁时的传统祭祀仪式,通常在十一月早稻收成后举行。祭祀仪式以杀猴为主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少年的胆识。之后还要举行葬猴仪式,目的是攘灾辟邪。在杀猴和葬猴的过程中,人们都要唱猴祭歌。

  扎猴

  在陕西的某些地区,有一种布扎的玩具,多是“双猴吃挑”的模型。陕西宝鸡一带,每逢姑娘出嫁,其嫂都要为她做一个男根突出的布猴,藏在陪嫁的衣箱中,抬到婆家,秘不示人。这些玩具显然是求子的吉祥物,有祈愿多子多孙、人口兴旺的寓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