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民生援非,迎接机遇

《中国与非洲》记者 崔小琴  ·   2015-12-03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非合作论坛;民生;援助非洲;刘晓辉
打印
纠错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双方之间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有了更强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民生援非”。

  刘晓辉

  ——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处长 刘晓辉

  数据:

  截至到2014 年,中国共与16个非洲国家签订了28个农业领域协议,建立了9个双边合作机制。

 

  民生援非,迎接机遇

  ——中非合作论坛助力中非农业领域合作打开新局面

  在津巴布韦哈拉雷(Harare)郊区Marirangwe的一家农户,一位八旬老人全神贯注地盯着中国来的农业专家刘晓辉,看他示范如何操作移动式挤奶机。从专家抵达农场的第一刻起,她就未离开过专家半步,全神贯注地看着专家拆箱、取出各种零配件、仔细观察安装的每个细节,生怕漏过了什么。

  对津巴布韦的奶农来说,移动式挤奶机还是个新鲜事儿。这一批挤奶机一共六台,是受中国农业部和商务部委托,由农业部选派的援津巴布韦农业技术专家组的专家们为当地送去的。刘晓辉正是这个中国高级农业技术专家组的组长。

  从2009年开始,刘晓辉前后三次带领中国农业专家组前往津巴布韦援助当地农业发展。向非洲国家派遣农业技术专家是中非合作论坛促成的一项成果之一。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将中非关系推向了新的发展平台。到了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国政府宣布今后三年内“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示范中心;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刘晓辉就是这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之一。

 

  开启加速模式

  事实上,中非之间农业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56年,中国就向非洲派出了第一批专家,其中就包括很多农业领域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非农业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后,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额连年增加。

  根据中国2013年发表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 2009—2012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出口从15.8亿美元上升至24.9亿美元,增长了57.6%;中国自非洲农产品进口从11.6亿美元上升至28.6亿美元,增长了1.46倍。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迅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自2005年开始实行非洲国家部分输华商品零关税政策,非洲特色农产品作为主要受惠产品之一,对华出口得以快速增长。

  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了良种培育、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投资活动。2009—2012年,中国在非洲农业领域直接投资额由3000万美元增长到8247万美元,增长了1.75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一带一路”中心副研究员姜志达分析说,当前中非农业合作参与者日趋多元化,呈现出双边、多边和三方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双边合作领域,截至2014 年,中国与16个非洲国家签订了28个农业领域协议,建立了9个双边合作机制。

  姜志达认为,随着中非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制约非洲农业发展以及中非农业合作的基础设施瓶颈将得到有效缓解,非洲农业发展潜力将得到极大地释放,中非农业合作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他认为,2015年12月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市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农业合作将会是主要的议题之一。 新时期中非发展农业合作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

 

  民生援非

  往非洲派遣高级农业技术专家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果之一,也是近年来中非之间农业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2009年,津巴布韦迎来的首批中国农业专家组,有10人之多,是中国派往非洲最大的一个农业专家组。

  刘晓辉认为,与以往相比,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双方之间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有了更强的针对性。2009年,他带领第一个专家组到达津巴布韦。这些畜牧、水产、水稻、园艺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都是根据津巴布韦提出的相关要求配备的人员。“当时津巴布韦的水产业、奶业以及种植业等亟需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刘晓辉说。

  中国农业专家被分配到了津巴布韦的各个农业部门工作,与当地官员一起办公。刘晓辉认为,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中国农业专家开展工作的速度,取得的援助成果也更加有效。

  刘晓辉主要负责帮助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当时有很多小型农户都在从事奶牛养殖,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经验和技术,养殖水平很低,平均每只奶牛的产奶量每天只有5-10公斤,而在中国,每只奶牛每天能产20公斤奶。。

  在津巴布韦工作期间,刘晓辉和中国专家组成员深入边远地区,入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他们还帮助当地的小农户引进小型移动式挤奶机,通过津巴布韦农业部分发给小农户使用,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安装和挤奶培训。

  开展培训班对当地农民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和指导是另一种重要方式。刘晓辉在津巴布韦连续举办了几期奶牛养殖培训班。他举办的培训班都选择了比较偏远的,农民最需要帮助的地区。

  他说:“中国专家吃苦耐劳,不讲任何条件,我们的培训活动通常是在一棵大树下进行的。树下摆放了几张大小不一的课桌,桌子前摆放了几个长条凳,这就是培训活动的教室。”

  然而他很乐意举办这种培训活动,因为不仅能够给农民带去实用技术,还能给农民带去一些急需的小型生产资料,比如喷雾器等,以奖品的形式颁发给了评选出的奶牛养殖户,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他们还克服语言障碍用英文编写了实用的基础教材,分发给农户们学习。

  刘晓辉告诉《中国与非洲》记者:“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们非常愿意把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我们的非洲兄弟。我们经常听到非洲人说,中国援非农业项目真真正正的惠及了当地民生,做到民生援非。这也是我们在非洲工作的目标和动力。”

 

  继续携手

  2010年,在刘晓辉带领的高级农业专家组回国之后,津巴布韦方面向中国提出希望再次派遣农业专家援助其农业发展。这也是刘晓辉后来又两次重返津巴布韦工作的原因。在他看来,这反映了非洲国家人民对中国农业援非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中国专家的工作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朝夕相处非洲同事,改变着他们的工作思路。津巴布韦农业、机械化和灌溉发展部畜牧发展处(Livestock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Mechanization and Irrigation Development)处长Makoza Bothwell告诉刘晓辉,他们以前只注重向奶农强调牛奶的卫生和坚决执行奶业法律法规,但现在明白了,农民们更需要的是生产技术,更需要帮助和扶持。为此,她制定了帮扶偏远、贫困地区农民的计划,并且邀请中国农业专家帮助她一起去实现这些计划。

  刘晓辉告诉记者:“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来津巴布韦帮助培训技术,但是同时我们当地人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实践也培训了我们。”他介绍说,虽然津巴布韦小型农户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当地也有一些大型的农场,灌溉技术养殖技术都很先进。另外,津巴布韦农业领域的法律法规非常健全。这些对中国也有很多借鉴意义。

  “津巴布韦对中国农业援助的认可和需求反应了整个非洲发展农业的诉求。非洲已经进入自主发展的快车道,各国将更加重视农业发展,中非之间农业合作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刘晓辉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