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时事 >> 正文

美国媒体如何评价九三阅兵?CNN罕见表态中国是重要但被忽视的二战盟友

兰辛珍  ·   2025-09-0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九三阅兵;时事
打印
纠错

  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美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然而,美国媒体的报道重点并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主题上,更不在中国所传递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一信息上,而是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和组织能力感到“震惊”和“威慑”。报道流露出高度警觉和复杂情绪:既承认中国军力的现实跃升,也担忧其对现有国际秩序,特别是亚太战略格局带来冲击。这些报道背后,反映的是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对多极化世界秩序的不适应,以及维系自身话语霸权的需要。

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广场列队。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美媒关注了哪些内容?

  搜索美国主流媒体对九三阅兵的报道,表达“震撼”和“担忧”情绪的占了绝大多数。美媒“震撼”于中国军事现代化成就的同时,也“担忧”中国的军事部署战略。

  CNN和NBC等主流媒体均将重点放在了新型武器上。CNN特别提到,阅兵式上展出了包括核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激光武器、无人潜航器以及反舰导弹系列,这些武器被认为代表了中国军事技术的最新进展。NBC也注意到,当这些武器亮相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CNN评论称,阅兵展示了中国“令人震惊”并“已领先于美国”的先进武器,报道感叹“美国已无法像80年前那样大规模生产同等数量的武器”。CNN强调,这些武器的广泛部署将使“任何对手在该地区与中国发生军事对抗时面临真正的挑战”。

  彭博社的报道指出,北京通过阅兵展示其最新武器,凸显了中国迈向“世界一流”军事力量的进程。中国 “自主开发、快速部署”的先进军事能力,对西方国家构成“真正的担忧”。

核导弹第一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此外,CNN和NBC等媒体还关注了阅兵的组织和细节,如志愿者服务、抗战老兵参与、队列整齐度等,它们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动员能力和国家认同感。CNN在直播前的预热报道中特别提到,天安门广场上,身着亮色运动服、能说流利英语的志愿者“无处不在”,他们主动为外宾引路、答疑,甚至帮助媒体架设机位,这种“无缝衔接”的志愿者体系让外媒记者感到“像在参加一场奥运级别的国际盛会”。 NBC用“数学般精确”来形容徒步方队的步幅、步速和枪线,称“每走一步都像用尺子量过”,这直接反映出中国军队乃至整个社会对“大规模协同”的驾驭能力。

空军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美联社在侧记中写道,10点阅兵结束后,交通迅速恢复正常通行,仅用了不到90分钟——长安街沿线数十万观众在统一指挥下有序集散,“把一座超级城市的日常运转暂停后重启”。这种城市级动员效率被美联社称为“令人敬畏的后勤工程”。

  然而,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举办阅兵的背景报道较少,对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以及中国提出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等内容,并没有给予多少笔墨。不过,CNN罕见评论表示中国是“二战太平洋战区重要但被忽视的盟友”,认为九三阅兵旨在弘扬中国对结束战争的贡献,纠正西方历史叙事偏差。

 

中国的和平叙事与负责任大国角色

  九三阅兵的核心目的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铭记历史,通过阅兵这一庄严仪式,铭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伟大胜利;缅怀先烈,向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致敬,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珍视和平,强调和平来之不易,教育人们珍惜和平、维护和平,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宣示立场,表达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复活的决心;凝聚共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激发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纪念大会现场放飞和平鸽和气球。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因此此次阅兵不仅是一场军事展示,更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教育与和平宣言。这一“和平叙事”既赋予中国军力以可预期性,也是“负责任大国”实际行动的体现。正如阅兵解说词与外交部答问均强调的,“中国是唯一把和平发展道路写进宪法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用“能打胜仗”的练兵目标达到“止战”而非“求战”的目的。

  九三阅兵是一次对“国强必霸”逻辑的先发反驳。在西方国际政治话语里,新兴大国的实力展示往往被简化为“修昔底德陷阱”的注脚。而中国把阅兵放在纪念反法西斯、维护战后秩序的语境下,是通过实力展示——武器越先进,越是和平的担保品。

  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当前世界并不太平,还有不少地区战火纷飞、动荡不安。部分国家试图削弱联合国的权威,冲击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平正面临新的挑战。中国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捍卫者,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隆重举办阅兵活动,通过充分的实力展示,为推动国际体系在和平状态下实现有序良性变革,巩固战后秩序、维护公平正义提供了更大可能。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