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到底是谁用“小球推动了大球”?——美国亲历者蒂姆•博根讲述“乒乓外交”的起源

蒂姆•博根  ·   2024-05-1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美关系;乒乓外交;时事
打印
纠错

  导读:1971年4月10日,美国国家乒乓球队和随行记者一行15人应邀访华。1971年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代表团,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乒乓外交”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以小球推动大球”,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进程。今年是中美“乒乓外交”53周年。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现将“乒乓外交”亲历者、时任美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蒂姆•博根的著作《美国乒乓球发展史》(第五卷)中关于“乒乓外交”的部分内容翻译出来,以飨读者。

  在世乒赛的最后一晚,我们为何会出现在那个会议室里,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秘书长宋中、如今总是面带微笑的翻译王家栋一起讨论即将启程的访华之旅?关于这件事,有几个版本。

  当时,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有94个成员,后简称“国际乒联”)是唯一一个中国踊跃参与、影响力堪比国际奥委会的体育机构。时任国际乒联主席H•罗伊•埃文斯(H. Roy Evans)是英国威尔士人,那段时间一直在日本名古屋,关注比赛进展,主持国际乒联的决策性会议。

  在美国队访华期间,埃文斯致信伦敦《每日电讯报》,驳斥那段时间该报关于“人们如此重视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显得有些荒唐”的言论。他明确指出,在世乒赛之前,他曾到访北京,就“世界体育运动总体发展情况、文革后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恢复与世界的联系”等话题,与中国体育主管部门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交谈。埃文斯说,他“建议中国邀请在名古屋参赛的球队访华,随后中国在那里发出了邀请。”

  他半讽半愠地继续补充道:“这可能是中国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开端。如果你们觉得重视这件事显得有点荒唐,那就只能怪我咯!”

  有人认为,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中国根据埃文斯的建议,邀请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英国和尼日利亚等国的乒乓球队访华。

  另一个版本则跟个性张扬的美国球员格伦•科恩有关。在大多数时候,他都专心投入比赛,但有时候又会犯糊涂。正如我们所见,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赛场下,他有时可能需要他人帮助才能知道“该做什么”。然而,他仍是个独立思考的人。有一天下午,格伦基本订好了计划,打算认真对待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他去了训练场(在一栋类似基督教青年会的旧楼里,一到七层是空手道训练场),与英国球星特雷弗•泰勒(Trevor Taylor)打了几局。后来,一名日本官员进来清场,所有人被迫离开。

  下楼后,格伦四处张望寻找接自己的专车,却一无所获。他惊讶地看到,一个中国人在向他招手,让他上中国的专车,加入他们。他急忙上了车,耷拉的帽子下露出如达达尼昂式的长发。上车后,他发现有些中国人在微笑,有些甚至在取笑他。但他看得出,这些中国人很有人情味,这让他很高兴。他喊道:“翻译在哪里?”

  找到翻译后,他开始跟车里的中国人说话。他说:“我知道,在你们看来,我的帽子、头发、衣服看起来很好笑。”(格伦想让自己的说话方式简单明了,语言越简单越好,就像在和孩子说话一样。)他接着补充说道:“这世上还有很多长得像我一样的人,想法也和我一样。我们也知道,美国存在压迫,我们正在反抗压迫。但请你们等一等。我们很快就会掌控一切,因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越来越远离群众。”

  事后,格伦在给我讲这段经历的时候说,他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革命者,想到了他们的革命,想到了中国人如何获得自由,共产主义如何解放了他们。(一个路透社的记者在采访这件事时说,格伦同情共产主义。)

  格伦说:“在我的国家,你们有很多朋友。”这时,庄则栋从车厢后排走了过来,打断了格伦的话,送给他一幅绣有黄山风景的织锦。格伦当然非常高兴,赶紧手忙脚乱地翻自己的包。他说:“天哪!我总不能送你一把梳子吧。真希望我能送你点什么,但现在我身上没有可送的东西。”

  后来,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我确信翻译已经不再为他们翻译。尽管如此,格伦还是继续自言自语。“嘿,哇,他们真的很喜欢我!我要看看能不能收到邀请,去趟中国!”这时,他的脑海里响起了另一种声音,斥责他道:“嘿,伙计,别这样!这样一点都不酷!”这个否定的声音来自内心深处的另外一个自己。于是,格伦对那个声音说:“去你的!” 后来,他坦言,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啥意思。他变得越来越兴奋,但还不至于癫狂。

  就像第一天训练一样,每当格伦环顾四周、抬头望向看台上的中国人时,他总能看到他们在注视着自己。他心想:“哇!那是庄则栋。”随后,他接着说:“真的好奇怪。看来,我的球打得很好。”

  下车时,一大批摄影师已等在那里。他们高举着相机,就像举着对讲机一样。格伦跟随庄则栋下了车,展示那幅黄山织锦的各个细节,他们握了握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格伦说:“不,现在我手里没啥礼物可以送给庄先生。”

  回到酒店后,格伦非常兴奋,打电话给他的朋友、即将成为其经纪人的(那时他便感觉自己需要个经纪人)前美国乒乓球公开赛冠军鲍比•古西科夫(Bobby Gusikoff)。古西科夫当时住在洛杉矶。是的,很显然,格伦要将自己的好运变现。他必须找到合适的礼物,送给庄则栋。很显然,庄则栋是中国代表团的重要成员。格伦脑海里一直回响着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给庄则栋送什么礼物呢?礼物不但要有个人特色,还要能代表美国。送什么好呢?

  站在名古屋的地下商业街上,格伦惊奇地发现,看不到尽头的通道两旁商店林立,挤满了购物者。遇见了一位日本少年后,他心里顿时有了想法。那个少年身穿T恤,上面印有红白蓝三色的和平标旗,上面写着“顺其自然”几个字。

  “很好。非常好。”格伦跟少年说。“你卖吗?我现在就想买!”

  男孩犹豫了一下。他身边还有个朋友。

  格伦又报了一次价。他真想把少年的衣服扯下来。

  最后,男孩同意了,要把衣服给格伦。不过,他的朋友不让他卖。

  两个日本男孩转身离去,消失在他的视线中。

  不过,他很幸运,在路边的一家商店里找到了同样的T恤衫。格伦给自己和庄则栋都各买了一件。

  现在,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时机将礼物公开送给庄则栋呢?

  在体育场的特定区域设有日本电视台的摄像机。当然,格伦也躲不开这些镜头。摄影师们已在名古屋的报纸上看见过这个奇怪的长发美国人与庄则栋握手的照片。有位摄影师问他:“您是庄先生的朋友吗?”

  但是,自上次相遇之后,格伦与庄则栋就没有过任何其他的接触,也给不了有用的回复。幸运的是,就在那个节骨眼上,庄则栋恰好从附近的赛场上走下来。格伦知道机会来了。他朝庄则栋招了招手。令人意外的是,庄则栋竟真的走了过来,好像他本就该来似的。

  格伦带来了要送出的礼物,也带来了收到的礼物。为了保护隐私,他把庄则栋请到了电话机旁。10秒钟都不到,体育馆里的所有记者和摄影师就都围了上来。

  “你好吗?”格伦问庄则栋。

  翻译不在场,庄则栋笑了笑。

  “我想送你一个礼物。”格伦说。

  据格伦说,当时围上来的记者太多了,他很难把T恤从包里掏出来。但是,他还是掏了出来,庄则栋接过衣服,笑了笑,两人握了手,最后庄则栋还是一句话没说就离开了。

  最后,只剩下两个日本记者——至少在格伦看来,他们看起来像日本人,像记者。

  有个记者问道:“科恩先生,您想去中国看看吗?"

  科恩内心深处响起了一个声音:不要将话题政治化,不要将话题政治化。

  格伦答道:“嗯,任何我没有去过的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中国等,我都想去看看。(他想,这样按照字母先后顺序说是没毛病的)。任何我没有去过的国家,我都想去。"

  “中国呢?你不想去吗?”仅剩的一名记者追问。

  “当然想去。”格伦答道。

  (后来,令我惊讶的是,他跟我说:“我像你一样回答。因为,你知道的,当事情变得太复杂或太愚蠢的时候,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在格伦看来,他自己与其他美国人不同。面对中国人,大多数美国人只是礼貌地点点头。而他已经与中国人展开了实实在在的交流。这容易促使中国人向其他美国人发出邀请,建立友谊。

  此外,坊间还流传着第三个版本,说改变历史的是“乒小姐”莉娅•纽伯格(Leah Neuberger)。

  纽伯格夫人是美国人,前世界双打冠军。当时,她正与加拿大队在一起。对于常年关注国际乒乓球赛事的人来说,从名字上就应该知道她是谁。当加拿大队收到访华邀请时,加拿大乒乓球协会秘书兼国际乒联代表玛吉•瓦尔登(Marge Walden)自然而然地就问起中国是否邀请纽伯格夫人访华。

  有位中国官员想知道纽伯格夫人是谁。面对这个试探性的询问,玛吉•瓦尔登答道,她当然认识莉娅。她说,事实上“乒小姐”是她的好友,1938年她们就认识了。总之,他可以在大赛议程中找到她的名字。

  中国人自然不希望失礼。虽然他并了解她们之间维持了多年的友谊,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话……

  但就在比赛结束前一天,同样是这位中国官员找到了瓦尔登夫人,向她转告来自北京的决定:还不能邀请美国人访华,为此他们深感抱歉。

  第二天,4月7日星期三,也就是比赛的最后一天,北京方面又传来新消息,不仅邀请纽伯格夫人访华,还邀请整个美国队访华。

  短短24小时内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中国人的想法?

  “乒小姐”推断,由于她在加拿大队中的尴尬地位和白纸黑字的签证申请,让中国人做出了有利于她,乃至有利于所有美国人的决定。后来有人说,如果中国政府事先就精心策划这次邀请的话,就不会今天给她一个答复,明天又给她一个相反的答复,不是吗?

  听过各种版本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以一己之力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哦,连我这种不太关心政治的人都开始听见了“乒乓外交”这种词汇)。

  没有任何一个人担得起如此重任,除非是尼克松总统。早些时候,他曾把“共产主义中国”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表示,希望美中两国人民有“更多机会”接触。他还取消了美国人访华的限制。(当然,他也就取消了美国人访华的限制,没有取消美国人访问朝鲜、越南或古巴的限制)。

  没有任何一个人担得起如此殊荣,除非是毛泽东主席本人。在中国向美国队发出访华邀请半年后,《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中,周恩来总理说,是毛泽东主席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该文节选自“乒乓外交”亲历者、时任美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蒂姆•博根的著作《美国乒乓球发展史》(第五卷)。翻译为《北京周报》记者李南。译者已获得作者授权。译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