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9 · 来源:中国报道 |
标签:中美关系;时事 | 打印
| 纠错 |
4月24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隔一年再次访问中国。4月初,中美两国元首通话,拜登总统表示,希望安排布林肯访华,中方表示欢迎。20天过去,布林肯果然来了,在这一点上,拜登政府终于“说到做到”了一回。
布林肯此次访华,是中美落实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保持对话、管控分歧、推进合作、加强国际事务协调的一部分。自旧金山会晤以来,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正逐步走向回温、趋稳及可控阶段,两国关系出现了一些缓和的积极势头,但离实质性“改善”仍然相距甚远。
中方以诚意和善意接待布林肯,体现了中方对稳定两国关系的积极意愿和坚实行动。但是,中美关系的实质性改善绝不只是靠中方一家就能做到的。
外界注意到,布林肯访华之前,中美双方都在会谈议题上公开“拉清单”。美国国务院称,布林肯此行有三个目标:在关键议题上取得进展;就双边、区域和全球议题明确和直接地表达关切;负责任地管控竞争,避免误判或冲突。中方的目标则宏大和清晰:树立正确认知、加强对话、有效管控分歧、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也就是说,中方更关注原则性问题、框架性问题,美方则关注细节性问题、实操性问题,貌似“一虚一实”,但也从根本上埋下了分歧的种子。从中美大局来看,虽然布林肯作为美国国务卿在一年内两次访华这一姿态是积极的,但横亘在中美间的三大根本性问题至今仍然未解甚至无解。来一趟不是问题,但美国能否解决“三个仍然没有”,可谓前途遥遥、不容乐观。
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和对美中关系的基本定位
仍未走上正确的轨道
如何正确认知对方、定义双方关系的基本定位、塑造两国的基本认知框架,是国与国之间发展关系的根基。在这一点上,中美双方的认知可谓南辕北辙。中方对两国关系的定位清晰且一以贯之,就是核心的12个字——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美方则完全不同。
2017年,特朗普政府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用“竞争对手”和“修正主义国家”定义中国,由此正式拉开大国竞争的序幕。拜登政府上台后,这一定义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反而还加上了更多限定词和修饰词。布林肯本人数次公开称中国为美国“最大战略竞争对手”“21世纪最大地缘政治挑战”。拜登政府还变本加厉,投机性地给对华基本框架注入新的内涵,如拜登上任之初用“竞争、对抗、合作”三分法定义美中关系,后来又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布林肯将其修正为“投资、结盟、竞争”,简单说就是“让我更强、朋友更多,然后合伙与你竞争”。措辞几经修饰、表述几经调整,但内核没有改变,美国就是将两国关系定义为“竞争”。
2021年3月,拜登在上任后的首场记者会上说,“中国超越美国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2023年8月,拜登在《通胀削减法案》通过1周年仪式上说,“给我举一个美国想要完成却失败了的例子,给我举一个我们历史上的例子,一个都没有。”拜登两次“直抒胸臆”的潜台词是,美国已将美中关系定义为竞争关系,且美国永远不会接受“失败”、不会甘于“屈居”第二。
一词之差,谬之千里。中美关系要得到实质性改善,最根本的是两国都要塑造相互积极认知的框架,在原则问题上相向而行。对中国来说,这是原则性、根本性、症结性问题,其他双边和全球性议题都是在其下衍生的,但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早已定型且定性的问题,是根本“没得谈”的问题。华盛顿看待中国的视角,已从“搭车者”变成“竞争者”再升级为“最大地缘政治挑战”,从“体系外的异己国家”升级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颠覆者”,对中国和美中关系的消极定义不断呈螺旋式上升。定位之偏差、认知之谬误,体现了美式霸权独享全球权力格局一尊的傲慢与偏见、焦虑与不安。
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日前撰文指出,在对华政策上,拜登政府犯了3个错误:美国对中国的理解发生严重偏差,中国既不会崩溃,也不会“接管世界”;美国将美中关系描述为“民主与威权”的价值观之争,丝毫没有建设性;中国经济崛起并非靠搭美国便车、占美国便宜实现,美国重点应放在转变激励机制和加强国内竞争力上。当然,这些根本不是布林肯一趟访华就能扭转的。
利用台湾问题遏制打压中国 “以台制华”的战略意图
仍未改变
就在布林肯访华的前4天,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总额达950亿美元的一揽子对外援助法案,其中包括80亿美元的《印太援助附加法案》。该法案与引发强烈关注的援乌、援以法案以及所谓《伊朗和Tiktok制裁法案》相捆绑,在共和党微弱控制的众院涉险过关,最新又毫无阻碍地通过了参议院表决,即将由拜登签署成法。
法案规定,向台湾当局提供20亿美元的军事融资,另外19亿美元用于向台湾等地区伙伴提供防务物品和服务。可以说,在持续不断地售台武器之外,美国又以“融资”手段直接资助台湾当局发展“不对称防御”、建设“豪猪型”台岛对抗中国大陆,增加其“以武拒统”“倚美谋独”的工具和筹码,助长其嚣张气焰,这是美国翻新花样不断武装台湾的最新一起事例。
在中美元首会晤和其他重大外交场合,中方反复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台海和平稳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纵容支持,中方绝不会听之任之。拜登总统对中方确实也做出了“五不四无意”的承诺,在4月初的两国元首通话中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但现在的根本问题是,这是“承诺”还仅仅是美方的一种“表述”甚至“话术”?
在台湾问题上,美方多次言行不一、出尔反尔,一面表态不支持“台独”,一面继续怂恿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对抗大陆;一面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一面又在“一中”下夹带私货,注入了《与台湾关系法》、“六项保证”等与中方原则完全背道而驰的政策。这些“注水肉”,让美国的一中政策从表述到实质都很“水”。所以,美方在台湾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毫无诚信可言。
从本质上看,第二个问题其实是第一个问题的延续。既然美方已把中国定义为对手而非伙伴、把两国关系的主流定位为竞争而非合作,那么中国尚未完成最终统一,就势必成为美国政府制衡、削弱、打压中国的一个绝好跳板,而台湾当局也成为其可以最大化挟制和利用的绝好工具。事实上,拜登政府正在具体行动中改变美国坚持数十年的“战略模糊”,美国支持台湾当局与大陆对抗,让两岸永远保持分立、对立乃至“冷和平”状态,这最有利于维持美国全球霸权和对华利益,美国共和、民主不管哪个党执政,这一战略都难以改变,且日益呈“战略清晰”之势。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指望布林肯能有所改变。
利用地缘政治、经贸等问题打压中国
利用同盟外交孤立中国的做法
仍未改变
美国是制造议题、引导议程的高手,在与“历史性对手”竞争上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我们注意到,美国高官每次来中国也总会捎带一些反华议题,然后在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舆论场上反反复复大造声势、制造声量,以反华议题的精准设置配合美国政府的对华政治议程,双方彼此叠加相互呼应,有如一套精密无比的“组合拳”。
比如,美国财长耶伦本月访华,搅热国际舆论的除了她“朴素”的穿着,还有汹涌的“中国产能过剩论”,本质是在“中国崩溃论”之后再掀起一波“中国威胁论”,以此打压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先进产能。拜登也在布林肯访华前公开放话,准备推出多项针对中国的贸易措施,包括提高中国钢铁和铝产品的进口关税,对中国在造船、海事及物流领域的贸易发起301调查。这些经济“冷战”行为,实质就是行贸易保护和经济胁迫之实,打压中国经济。
人未到声先至,布林肯此次来华,带来的一个“大礼包”是所谓“中国军援俄罗斯”问题。华盛顿此前已经炒热该议题,称“北京通过对俄出口军民两用物资,使莫斯科能够重建其军事工业能力”。美国官员甚至威胁说,如果外交手段无法说服中国限制对俄出口,“对中国某些银行实施制裁将是一种升级选择”。也就是说,美国此时抛出“中国军援俄罗斯”议题,企图再次将中俄强行捆绑,制造中俄“邪恶轴心”形象,以此抹黑、孤立、打压中国。
布林肯称,到中国来就是要在该问题上当面劝说并告诫中国,中方的回应则明确而直接,“美方需要切实反思自身在乌克兰危机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不要做拱火浇油、借机渔利的事情,不得攻击抹黑中俄正常的国家关系,挑动阵营对抗,更不得对华抹黑诋毁、甩锅推责”。要知道,乌克兰问题不是中美之间的问题,美方不要试图把它变成中美之间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布林肯也必然无功而返。
我们还注意到,美国在利用台海、南海等地区热点问题与中国竞争时,还试图引导议程,制造一种点火浇油、四处冒火、“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消极氛围,凸显美国的全球控制力和主导权。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拜登面临竞选连任的艰难任务,所以有必要在台湾问题上踩下刹车,不能容许台湾当局利用美国的庇护借机生事、挑动事端,必须稳住美中关系,所以美国某种程度上可以在台海搞一定程度的缓和。但与此同时,南海问题风波再起,且呈风高浪急之势。菲律宾借助美国的支持一再利用黄岩岛、仁爱礁等岛礁问题挑衅中国南海主权,美菲政治结盟、军事挑衅的动作一浪高过一浪,这里有美国政府明显操纵的影子。利用不容置疑的主权问题挑战中国,在中国周边掀起军备竞赛和地缘政治对抗,埋下冲突的种子,华盛顿作为“总导演”,其作用“功不可没”。布林肯这次来,会在一些地区热点问题上做出积极表态,但能否落到实处,不仅考验着华盛顿的政治诚信,也在检验着美国政府的整体对华战略。
当然,对布林肯国务卿一年之内两度访华,中国是欢迎的,姿态也是积极的。在两国关系阴云密布时而风高浪急的低气压之下,见总比不见强,接触总比对抗强,对话总比隔绝强。我们并不对布林肯访华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中美关系实质性改善抱有幻想,但中美两个世界最主要国家的高层还在保持接触,还在就核心议题和地区性全球性议题展开对话,还能在巨大分歧中寻找微小的利益重叠点,双方接触、对话、合作的空间和机遇还在,这一小步来之不易,需要倍加呵护,当然美方需要做的更多。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