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乐·宋·马奥尼 · 2022-02-23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美关系;美国;时事 | 打印
| 纠错 |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许多重视中美关系的人为此感到失望与难过。在美国政治严重分裂的情况下,美国两党政客为数不多的共识,就是认为中国的崛起意味着美国的衰落,甚至一些美国Z世代的年轻人也抱有类似的想法。
或许人类的固有缺点之一就是轻视他人,尤其是当他人成功而自身失败时。在如今的美国,普遍存在着一种“国家失败感”,这种失败感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自出现后飞速加剧。这一直是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的潜台词,该口号实际上承认美国不再伟大;同时这也一直是他反华政策的根源,由此催生出了贸易战,以及所谓的“新冷战”。他的继任者——现总统乔·拜登延续了这样的反华政策。两任总统对中国所持的夸大其词的、妖魔化的负面言论,与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的态度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拜登和特朗普都是老人。他们成长在冷战时期,也许他们的世界观与这种零和思想密不可分。但是,这种旧式思维能在新时代持续多久?尤其是当它与现实如此脱节,与需要共同解决的疫情和气候变化等生存问题不相容的时候。对于不那么受旧观念束缚,更愿意接受改变的年轻一代,我们可以抱有什么期待?他们将如何规划中美关系的新方向,如何鼓励正面发展?
中国与美国的年轻人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之处。他们在快餐和快时尚文化下长大,对媒体、数字科技、流行文化一样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消费相同的产品,欣赏相同的歌曲和电影,玩相似的电子游戏。比起上一代,他们对不同的身份、体型、种族和性取向等都更加包容。
此外,美国和中国都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在面对多种挑战时,两国的年轻人除了责任感,也会随之产生民族自豪感。但他们也承受着走在世界前沿的代价:可能要面对来自全球范围的压力甚至嫉妒,以及与消费主义相关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往往把过度工作与过度消费纠缠在一起,这两者都带来了高成本生活。此外,两国的年轻人也对未来有着共通的担忧,包括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2021年10月8日,由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青年在行动”中美青年对话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中新社)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两国的年轻人将一步步地与灰暗的过去诀别,他们将发现彼此的共同之处,并共同进步。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些变化还没有发生。一些政治势力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进步。随着全球性问题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两国的年轻人对了解彼此的热忱很可能将会被日益高涨的(极端)民族主义所吞噬。在这种情况下,两国政府要采取行动让年轻人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向他们展示共同立场和共同未来的重要性,而不是被动地期望年轻人们自己发现。
中美两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交流与教育交流。特别是要让更多的美国年轻人来到中国。过去几十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去往美国寻求学习和工作机会。尽管许多美国人出于类似的原因来到中国,但从比例上看,来中国的美国年轻人要少得多。这两年,因为疫情造成的旅行限制,以及美国政府对一些促进语言和文化交流机构的限制——例如很多美国大学里的孔子学院被关闭,美国年轻人对中国越来越疏远,并更容易受到和中国有关的负面言论的影响。
我们不能指望美国的现任领导去促进更好的两国关系和交流。他们似乎被困在灰暗的过去,并继续困于灰暗的未来。而且,美国对疫情的管控不善、对中国的妖魔化、对中国学生和亚裔美国人的歧视等问题,导致中国年轻人不太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大批地前往美国学习。但中国可以有很多方法吸引美国年轻人来,并培养新一代的友好关系。简而言之,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是最先进的国家,人们因此而来到美国学习。但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正处于或将达到一个期待并鼓励人们来中国学习的阶段。这不仅会减少全球隔阂、改善中国的形象,也能有利于那些在海外苦苦挣扎的人,包括美国人。
2019年7月,来自中、美分赛区的75支团队、300余名中美青年创客在北京参加第六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
比如说,许多美国的年轻人明白他们的国家正在经历严肃的问题,而且想学习进步的新方法。他们极其关心环境退化、和平,以及社会公正的问题。在美国,他们能观察到日益严重的不平等现象、贫困和社会的不稳定,并经常成为这些问题的受害者。他们亲历了美国失败的防疫政策与公共措施,并将这些失败看在眼里。而这些都是中国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的领域。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了希望与其他国家分享中国智慧。让美国的年轻人亲眼看看中国,亲身感受中国,不仅会在事实上反击美国的一些错误言论,同时也将提供更多机会去创建新的交流项目,让中国的绿色发展、脱贫,以及对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追求更加广为世界知晓。
在去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上,中美关于气候变化的合作,为之后两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起点。我相信,类似环保、绿色能源这些项目都将吸引美国的年轻人与中国的同龄人共同合作。他们也会越来越排斥旧式想法,更愿意考虑并主动寻求更光明的未来。
编者注:本文作者莉乐·宋·马奥尼是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她曾在中国上海度过中学时光。本文系作者用中、英双语写作,英文版发表在《北京周报》2022年第9期。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