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百年成就我见证 | 青岛德国企业中心总经理:“如果更多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一定会为之惊喜”

《北京周报》记者 赵飘  ·   2021-05-1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国共产党;德国商界;时事
打印
纠错

  “今年是我在中国生活的第22个年头。”提起中国,青岛德国企业中心总经理柯雪婷(Kerstin Kaehler)总有说不完的话。如果从她1990年参加上海与汉堡的一次中学生交流项目算起,这位土生土长的德国人与中国结缘已经三十年有余,而她精彩的中国故事也伴她走过了美好且充满回忆的青春岁月。 

柯雪婷(左二)与同事在青岛德国企业中心讨论工作。(受访者供图)

  早在少年时代,柯雪婷就梦想远行,探索不一样的世界。对她而言,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心之所向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汽车尚不多见,住房也相对拥挤。”柯雪婷回忆道。不过,这一印象并未持续多久。谈及中国的发展巨变,她对一件小事记忆犹新。 

  1995年,已读大学的柯雪婷又一次来到中国,参加南昌大学交流项目。“当时在南昌几乎找不到国外快餐连锁店。”她笑言。而当她2003年再回到这里时,却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门店已经随处可见。“之所以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知道这些餐饮品牌每在一地开设分店之前,一定会仔细调研当地人均收入水平。”柯雪婷解释道。 

  见微知著,自此,柯雪婷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中国经济已经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腾飞之路。而能亲历这一进程,更令她心潮澎湃。有机会参与并见证中国的快速发展,我感到荣幸之至。” 

  从最初的冒险之旅,到决定融入这片土地,吸引柯雪婷留下的不只是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是其中蕴含的无尽机遇。 

  自从1999年在上海开始第一份工作以来,柯雪婷在职业发展中常常感受到,与德国的同性友人相比,她在中国职场极少因性别受到歧视,也有更多机会走上管理岗位。“在我供职过的中小型企业中,我的首要身份从来不是女性职工,而是外籍专家。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我的工作成绩和语言能力,而不是性别。”她说。 

  三十载时光倏忽而过,从探索未知世界的中学生,到促进中德企业交流合作的搭桥者,柯雪婷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更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 

  “非常遗憾,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完全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项伟大成就的意义。”在她看来,这一方面是由于许多人和她一样,并未亲身经历过贫穷年代,因而难以深刻体会其中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西方媒体长期着眼于渲染中国的不足,而忽视其所取得的成就。“如果多在中国走走看看,就会发现,不仅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连偏远山村的村民都能利用电商平台卖货增收。这些从前仿佛天方夜谭的脱贫渠道,如今已一一成为现实。”她说。 

  不仅是低估减贫成就,在柯雪婷看来,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整体上都只是“部分真实、鲜少客观且极不全面”。她分析,一方面,媒体所报道的事实通常具有选择性,往往只是事件的冰山一角。另一方面,德国读者倾向于质疑正面报道的真实性,“却很少想到,负面并不一定代表着客观。”  

  受片面报道的误导,远在德国的亲朋好友也会担心她在中国的生活。“有时我不得不向他们解释,为何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安居乐业。”尽管对此感到无奈,但她确信,如果有更多人亲自来到中国,眼见为实,一定会为之惊喜。 

  为此,她也尽着力所能及的努力。多年来,柯雪婷不仅致力于为更多德国企业落户中国提供便利,促进中德经贸交流合作,而且无论身居何处,都保留着一个习惯:在家中为亲友留出一间客房。“如此,我便能随时欢迎他们来到中国,分享我的日常生活,也让他们看到,这里的一切并非像他们想象中那么陌生。”她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