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应对气候变化

《北京周报》评论员 兰辛珍  ·   2021-04-0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气候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事
打印
纠错

  去年9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会议上的发言,重申了中国在2030年提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并首次提出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自此,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再次加码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碳达峰、碳中和”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心工作。3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的第15次会议上更是明确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中国采取了一些举措,包括: 

  一是通过顶层设计,从政策方面强化绿色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今年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和2025年远景目标”对“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规划部署,以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积极推动能源低碳革命、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发展,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二是通过绿色金融,从资金方面引导绿色发展。中国的银行被限制向高碳排放行业企业投放资金,同时被要求加大对低碳行业的资金支持。中国的还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并逐步完善碳税碳交易等的发展 

  三是通过科学技术,从产业方面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在对已有的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降低能耗的同时,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利用新技术发展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目前科技部正抓紧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推进“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的编制,并设立了“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 

  四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比如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活动,积极参与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积极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等等。 

  中国离承诺的“碳达峰”时间不到10年,“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仅为30年左右,这样的转型力度前所未有,其实施需要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努力。 

 

  有人认为中国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减排不应适用“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对此怎么看? 

  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达成国际共识,就必须要分析当前全球气候问题的缘由和实质。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据科学测算,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旦排放到大气中,短则50,最长约200年不会消失。也就是说,目前大气中残存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而不是当前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带来的。 

  中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也仅有几十年,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要短很多,而且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虽然中国目前是全球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但并不是全球气候问题的主要责任者。中国不应该为发达国家过去的排放造成今日气候问题埋单。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的情况千差万别,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不能只看生产,不看消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该是一个基本前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更公平、更实际、更易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原则。 

    

  问:中国能否如期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答:目前中国在经济基础、思想认识和技术保障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客观条件。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碳强度就较2005年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作出的自主减排承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预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这一目标如期达到,会尽早实现“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打好基础。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既是一场深刻的能源、技术和产业革命,也是一个结构转换、动能转变、低碳转型的艰苦过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松。 

    

  问:有人认为“碳达峰、碳中和”举措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对此怎么看? 

  答:中国既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两个目标在中国新发展观指导下是不矛盾的。如果单单讨论低碳需要怎么做,忽略了对发展内容、速度、增量,以及提高消费等方面的考虑,这可能会产生脱节。但中国的新发展理念是绿色发展,很多都是低碳的,比如数字经济、新能源等等,而这些恰恰也是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正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作为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明白自身担负着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大国重任。 

    

  问:中国碳配额交易建设情况如何? 

  答:碳配额交易是国际公认的重要的减排手段。2011 年起中国开始设立碳配额交易试点。2013 年,深圳碳交易排放所率先成立,中国碳市场试 点开始交易。2014 年上半年,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天津、湖北交易试点相继成立2016 年,福建碳市场启动,并发布了《福建省碳 排放交易权市场调节实施细则(试行)》截止 2020 年底,全国共 8 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21 2 1 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全国碳市场进入 “第一个履约周期”, 1231日,全国2225家发电企业将按照分碳排放配额进行排放。中国碳配额交易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开展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问:中国在 “碳达峰、碳中和”国际合作方面持什么态度? 

  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是全范围、全方位的,绿色金融、碳市场、消碳降碳技术、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等所有促进绿色发展的,中国都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从目前已经合作的项目情况来看,都是互利互惠的。 

  实际上,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空间,这种合作应该是一种迈向以多赢、生态化、互信、协同、参与、分享为基础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新模式。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