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记者 葛丽君 · 2020-06-0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民法典;依法治国;时事 | 打印
| 纠错 |
2879票赞成、2票反对、5票弃权。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随着民法典的通过,中国进入了民法典时代。”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代表热泪盈眶。
“民法典对老百姓权利的保障作用贯彻整部民法典的始终,从第一个条文一直到最后一个。” 孙宪忠对《北京周报》记者说道。这位全程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的民法学者感慨地说:“在民法典的保障下,我国国家治理、经济发展和人民权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必将获得本质的提升。”
民主立法、科学立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都因种种原因没有取得实际成果。
孙宪忠在深入调研后发现,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多数条文已经没有办法适应社会实践。2013年,他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孙宪忠就以代表身份领衔提出关于民法典编纂的议案。2014年,孙宪忠在上一年议案的基础上再次提出同名议案。这一次,在同年举行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把编纂民法典作为一项重大立法工程。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认为,在民法典持续五年的编纂工作中,立法机关遵循了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的原则。
不论是在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草案制定后的修改完善阶段,立法机关都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完善相关规则。在这个过程中,王利明同广大民法学者一道,积极建言献策。
广泛倾听民意是民法典编纂的重要一环。在这个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前一天,大会发言人张业遂介绍,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这些修改仿佛听到了我们普通百姓的心声!”5月28日,民法典表决通过后,郑州市恒通新城小区业主代表梁芳静对大河报记者表示。自从立法机构对民法典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除了她所在的小区,还有几十个小区的很多居民均通过网络关注立法进程,大家积极建言。让梁芳静欣喜的是,他们关注的物业相关问题在民法典中有了明确的回应。
编纂人民的法典,深入实际,广泛调研必不可少。针对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夫妻共同债务等重点问题,立法工作者专程奔赴有代表性的地方调研;针对物业纠纷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他们走访小区、居委会。
2020年1月,一场关于民法典草案的意见征询会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召开,来自各行各业的居民各抒己见,与立法机关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意见征询会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
今年两会期间,根据各方面意见,草案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对禁止物业公司用断水、断电等方式催交物业费,针对地面塌陷伤人等问题做出规定。
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
王利明认为,民法典草案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践、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回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和最大亮点,也是我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做出的重要贡献。”他对《北京周报》记者表示。他解释道,人格权独立成编,从根本上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强化了对人格尊严的维护,解决了实践中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人格权编针对实践中反映较多的问题,对人体组织器官捐赠、禁止性骚扰等问题做出规定,对个人信息、私人生活的安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手段。
对比其它国家已经出台的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回应了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立法要求。
“我国民法典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技术发展对权利保护的新需求、新要求;针对工业发展带来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坚持绿色原则;面对日益凸显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增设成年人意定监护等制度,回应民生关切……这些都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生龙对《今日中国》记者表示。
区别于西方民法典的价值理念,中国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的重要目的。
总则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自由、公正、诚信、法治等内容转化为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原则等民事基本原则。婚姻家庭编增设了家风等婚姻家庭观念相关原则性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民法典编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以及具体民事法律制度的设计当中,不仅维护和促进了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也回应了民众的道德诉求,有利于激发民众履行社会道德义务的责任感。”李生龙说。
此外,民法典还新增三处于抗疫相关的规定,例如对监护人“失联”民政部门兜底负责的规定。
2020年2月,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处于关键阶段。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反映有儿童因为家长被隔离而无人照顾的问题,并建议对相关制度做出完善。
今年两会上,陈海仪惊喜地发现,她的建议已经在立法中得到回应。民法典结合疫情防控,进一步完善了监护制度。
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5月28日下午,西南政法大学宣布成立“民法典百人宣讲团”,将深入学校、机关、社区、农村等地,开展常态化民法典普法宣讲活动。据悉,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后,全国成立的首批民法典宣讲团。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