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为“中国话语权”提供智慧

《北京周报》记者 于林涛  ·   2019-08-1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对外传播;中国网;时事
打印
纠错

815日,中国网举办第十二期《中国圆桌》论坛。(于林涛摄)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却并未与国力相匹配,处于弱势被动地位。一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其国际影响力。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应该如何加强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话语权呢?以此为主题,815日下午,中国网举办了第十二期《中国圆桌》论坛,邀请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国际传播实践中的方法论,以期为中国做好国际传播提供智慧。 

  参与论坛的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国防部原新闻发言人杨宇军认为,中国当前的对外传播仍需要外宣思维的养成,注意内外有别。 

  杨宇军举例说,2015年去美国纽约访问时,纽约时报广场好几块大屏幕正在播放一些中国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内容涵盖长城、熊猫、草原、山水、风景、科技发展成就、老百姓脱贫致富等等,整体还是不错的,但最后一帧画面却出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几个中文文字,让人感觉非常诧异。他指出,后边几个汉字完全属于画蛇添足,反而起到了反宣传效果,是一种低级错误。 

  杨宇军指出,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的受众不一样,受众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包括他的语言、包括风俗各方面都有差异。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时候,既要介绍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同时也不要避讳存在的不足和短处,让国际社会客观全面的认识中国。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储殷指出,对外传播存在严重内宣化的问题,很多人在外宣场合说的话,说给外国人听的话,但感觉是说给国人听的,这是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储殷教授说,讲好中国故事有很多种方式,其中聘请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因为这些人的故事可以很好的吸引外国人的眼球,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第六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于近期刚刚在宁夏银川落幕,作为主办方的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对此次大会有颇多思考,并在此次《中国圆桌》论坛做了分享。

  于运全指出,当前普通外国人对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基础信息的渴求了,而使更希望我们分享一些知识。中国作为一个成功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许多外国人很想了解中国在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甚至在发展的价值引领方面,能给国际社会带来什么,特别是面临与中国有似曾相似的发展问题的国家,希望能从中国发展中获得启示,这为中国外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和角度。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学院院长程曼丽指出,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一个顶层设计之下的协调联动,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框架,或者是核心理念或者是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起在一系列的重要外交场合反复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理念,这一理念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利益共同诉求,符合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成员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在当今世界面临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各种挑战、各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意义重大。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指出,在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中,翻译占据了取得成功最后一公里的地位。如果翻译做不好,有可能很好的一个传播到最后这一公里弄砸了。他指出,中国从来不缺好故事,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四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都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故事。这些社会进步的故事都是很好的外宣资源,要怎么样把它很好的翻译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