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中法关系55周年:底蕴丰厚、前景广阔

邢骅  ·   2019-01-2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法关系;大国外交;时事
打印
纠错

  2019年1月,中、法两国迎来建立外交关系55周年。在全球各个双边关系中,中法关系有着非同一般的特点与重要性。回顾55年历程,关系的建立、进展过程,包括可为主流的成绩和曾经的困难、以及当前状况都值得总结、思量。

两国关系厚积厚发 

  19641月中法两国建交成为国际全局中的大事件并非偶然。60年代中,美俄两超级大国对峙格局冰封了国际关系,索回本国独立自主是时代需求和孕育的改变。而中国和法国都在振兴国家、政策革新,最有意志和实力成为现实这一改变的领头羊。新中国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毅然脱身美俄两大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外交,国际影响上升,无阵营成见地寻求平等待我的友好关系;而戴高乐将军建立了新兴的、力求法国伟大的第五共和国,也在采取多项大幅度举措,有力地撼动了西方阵营美国一言堂的旧秩序,在对外关系上挣脱了西方的缰绳。处于世界东方和西方的中、法两大国以崭新的智慧和勇气相互亲近、看重,求新、求实,决定建立中国与西方大国首个全面外交关系。这一举动增添了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戴高乐将军称,法国,“相信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效仿法国”承认中国。他得意地说“我国突然成了国际舞台上一个主角,不再被看成跑龙套的”。毛主席在总结中法建交的原因时说,“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共同点:一是,不许哪一个大国在我们头上拉屎撒尿,谁要控制、反对我们,我们都不答应;二是,两国需加强经济、文化交往”。确实,中、法两国的打头冲击了东西方阵营对峙的冰封,带来新的国际体系的曙光,各国可以自主的信念增强,仅看西方国家过去在美国带领下的对华僵硬政策就渐次因此改变。 


优势与贡献 

  以厚重的政治、思想相同、相近为基石的两国关系拥有政治上相互信任稳重、对共同或相同利益与看法较多的引领。如此,中法关系历来被认为在中国与西方关系,或中国与欧洲众国关系中发挥带头标兵作用,有几个“第一”,例如:法国是西方大国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中法第一个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法第一个建立战略协商小组、中法第一个互办文化年等等。前外长韦德里纳曾发表看法称,从戴高乐开始提倡到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等各届政府都坚持外交独立自主,重视与中国关系,除少数几个部长外。这里他应该指的是,社会党执政时一些部长伙同商人向中国台湾售卖武器,但短暂时间得到纠正的事件、 

  在国际舞台上,中法两国主张多极世界、多边主义、国际关系民主化,明确反对个别大国操纵国际事务、干涉别国内政,并且相互支持、相应。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两国间“共同性的东西是基本的。在很多情况下,两国做出同样反应,通过不同途径得出同样结论”。由于中、法都是联合国常任安理会成员,两国的有益,且相当有效的合作对国际形势的良性发展做出可观的贡献。突出的事例是,当后冷战时代,美国依仗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横行霸道,2003年竟蔑视联合国权威和国际关系准则擅自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时,法、德两国带头坚决反对,得到中国的支持与配合,共同有力阻击了美国好战的单边主义。 

  戴派传人希拉克总统十分鲜明地发扬戴高乐主义的力争独立大国地位的理念,更将中法建交时的相互信任与支持在新的国际形势变化中维护与提高。他积极评价中国的发展,认为中国发展前途无限,法国应将维系自己大国地位寄望与中国的合作。希拉克曾说服了欧盟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中不带头提出反华提案,还主张吸收中国加入发达国家组成的7国集团。不顾美国的阻拦和欧盟中一些盟友的顽固立场,法国坚决主张取消欧盟对华军售,力主改掉对中国的歧视,消除中欧合作的障碍,十分不易和可贵。在法国近三任总统之前,希拉克是对推进中法关系做出最突出贡献的一位,留下了珍贵政治遗产。 


中法关系需要新动能 

  世纪之交阶段,国际关系不由自主地发生了今日河东,明日河西的巨大演变。在全球化、多极化深度进展、经济危机前赴后继背景下,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曾一统天下的西方体制连同其价值观受到质疑,影响力下降。2010年欧盟主席范龙佩提出重整欧盟外交,认为“当前世界东风、南风压倒西风”,新兴国家带来挑战,欧洲“必须在世界各处有力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与此同时,欧盟国家纷纷抱怨与新兴国家经贸单向吃亏,要求弥补。欧盟发出对华政策新文件,拿出向中国索取出让经济利益的长单子。在对外关系上,欧洲更强调向西转。法国萨科齐总统推出“相对大国论”,论断世界发展趋势混乱不清,发展中国家经常拒绝西方指导,法国为自身利益,必须更明白无误地申明自己西方阵营属性,并做出加入北约军事一体化等明确回归西方的表示。他执政之后,虽然对美国的自主立场未变,但更近西方的态度增强,与法国一贯坚持的与中国战略互信的传统有所疏远,在会见达赖、西藏、奥运会、与非洲合作等一系列问题上有伤害中法关系的言。之后经过中方的耐心说服,萨科齐对与中国的共同战略有所反省,有修复两国关系的表现,但就两国关系的优良传统的维护已力度减弱。 

  近些年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取得越发惊人的进步,国际形象与影响尤其是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欧洲对中国大步前进的焦虑提升至新高度。欧洲舆论除明确反对特朗普的欺压它的单边主义外,更日益普遍地以“中国的崛起”为困惑和挑战。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威胁论正在欧洲交错浮动吗,而后者似乎表现更强。 

  2017年马克龙登台执政大致继续与中国的交往,但马克龙是新兴政治家,对比萨科齐,与法中两国传统共同战略利益认知的距离更远,相当生疏。他的非常自以为是也有碍这一距离的及时缩短。马克龙作为欧洲振兴的发起者,力主欧洲外交以“保护”为重点,要保护的就是欧洲、自然也包括法国的价值观和利益,而保护的对象也错误的对准了中国。他甚至说过美国的单边主义和中国的崛起都有碍欧洲安全,尽管后来否认。同时,他自认为国际多边主义旗手,对中国多边主义的支持与发扬多有挑剔,思想狭窄,缺乏包容性。 

  争取马克龙就中法关系有正确认知与行动显然有难度,但中法关系历年的厚积不会轻易丢掉,马克龙争取欧洲和法国的独立自主国际地位、反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原则相当坚定,也给对马克龙工作提供了共同语言和有利基础,更多地高层深度交流与现实的启示,加上对法国的必要让利,马克龙对华政策会有积极改变。(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