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世界危局更显中国智慧

  ·   2016-04-13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标签:中国外交;自信;时事
打印
纠错

  近来被很多国际上观察人士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外交正在展现新的且越来越强的自信。

  日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瑞士联邦主席施奈德·阿曼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建立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由此,瑞士也成为首个中国以五大发展理念定位和命名的外交关系国。分析人士称,中国外交正“启动新坐标、进入新定位”。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此前刊文则称,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核心,而对此,瑞士需要一个“中国战略”。

  这个战略,或许就是中国在外交新理念中所提出的、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媒认可为一种解决当今世界“危局”颇显智慧的概念——命运共同体。

 

  【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深耕经济圈】

  一项战略要想践行成功,总要选取一个恰当的时机。

  幸运的是,在全球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安全等秩序都或多或少地陷入危机之时,中国的外交智慧和倡议就有了被足够重视的客观需求。

  这大概可以解释在上周五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最终敲定收购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的协议后,国际舆论纷纷“感慨”的态度。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刊文称,这次协议的敲定使“中国旨在打造现代丝绸之路以连接中国、中亚和欧洲的宏伟计划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显然,希腊和欧元区的复苏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深耕寄予厚望。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称,此举不仅将增加希腊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可能重新定义中欧和东欧的地缘政治关系。“至少目前以及在理论上,投资对欧元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印度教徒报》用“饥饿的欧洲需要投资”来总结了近期欧洲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回应。毕竟经济不稳的欧洲正努力恢复,迫切需要中国的市场和投资。

  “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是一个包含两个部分的宏伟蓝图,其目的是深化欧亚、印度洋地区和欧洲的贸易往来。这项雄心勃勃的宏伟计划显然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贸易发展,但也是为了扩大中国的全球势力和影响力。”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称。

  “欧洲正瞅准机会竭力吸引更多的中国资本。”日本《每日新闻》刊文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圈构想正在助推横贯欧亚大陆的货运铁路网建设,如果欧亚一体化进程得以推进,有可能催生一个把美国排除在外的巨大的“非美经济圈”,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欧洲的态度也开始受到关注。

  这与中欧经贸的基础分不开。法国《回声报》的报道称,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欧盟仍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达5160.5亿元,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6%,其中对欧盟出口3368.5亿,自欧盟进口1792.2亿元,对欧贸易顺差1576.2亿元。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文章则透露,中国正掀起在欧洲的“收购潮”。仅去年一年,这个国家在欧洲的直接投资就增长44%,达到200亿欧元。该媒体称,相比美国公司的随便风格,中国同行更愿意“耐心地倾听,并努力去理解细节,捕捉复杂的问题”的态度显然更受欧洲企业主欢迎。

  在西班牙,“一带一路”倡议也引起了极大关注。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刊文称,未来几年,“一带一路”战略覆盖地区可能会成为全球基础设施项目的第一大源头,数以千亿欧元计的资金将被投向铁路、港口、油气管道和发电站等项目。因此,“中西企业之间必须加深相互了解、分析彼此的互补性并认识到结盟的优势”。

 

  【互利互惠:共享应成时代新思路】

  近几个月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论述的一大亮点。“经过几十年的全力建设,这是中国首次有能力向全世界提出一项实现和平崛起的对外综合战略。中国的欧洲政策,将在这一框架下实施。”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文称。

  德国全球新闻网报道称,“一带一路”新项目的启动,意味着欧亚经济共同体正在诞生,欧洲越来越多地参与亚洲的项目,也给欧洲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每一个大国经济崛起的背后,都有一批邻国的支撑。而中国经济的崛起与以往历史不同的是,更强调这种支撑并非单向的资源输送,而是互惠互利、开放共享的发展。

  俄罗斯《导报》称,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包含行动、力量展示、创举和社会秩序等多重含义。中国在“一带一路”构想中多多少少提出了“全球治理新模式”,这一点被定位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或者,我们可以概括地称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正是此前习近平主席出访捷克时贯穿始终的主线。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东欧国家将是连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和终点西欧国家的重要纽带。

  毕竟在内外的政治与社会经济危机的重创下,今天的欧洲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法国《回声报》这样写道:“一带一路”倡议为冷战结束以来一直没有共同发展计划、强行推动的自由主义民主化遭遇失败后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将会填补欧洲和东亚之两大“繁荣极”之间的人文、政治和经济真空。

 

  【互信互助:协调发展完善新秩序】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命运共同体,这应该是中国近期最被国际舆论赞叹的政策视角。有些外媒甚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帮助将全球地缘政治重心由美国重新调校到欧亚大陆”上。

  按照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文的分析,一方面,这项倡议有助于促进实物商品在欧亚大陆、南亚、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流动,将中国内陆与西边和南边的数十个国家连接起来,其目的是促进更多跨境贸易,同时对过剩产能加以消化;另一方面,它对被视为“软件”的金融市场也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欧亚许多较小的市场带来它们迫切需要的融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

  然而,中国也需面对和回应质疑。《印度教徒报》网站刊文称,中国构想的“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着结构性挑战,其观念、进程和实施迄今为止并未激发人们对“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可供分享与合作的事业足够的信任。

  仍然将目光聚焦在欧洲来看,至少目前为止,整个欧洲对“一带一路”倡议所作出的回应,依旧集中在经济方面。“这种跨大洲相互接近的政治价值究竟是什么?”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分析称,与其说“一带一路”是对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的重新测绘,倒不如说它是一项跨大洲和跨文化的和平计划。欧盟应当在不忽视中国地缘政治利益的情况下,逐步将中国纳入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社会稳定方案之中。

  “‘中国梦’的实现和一个强大欧洲的可持续性,都取决于同一个高效的和平架构,这样才能不被卷入动荡和军事行动升级的巨大漩涡之中。”该媒体总结道。

  或许不容易,但在“一带一路”基础上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网格”式连接的命运共同体,到底还是逐步变为现实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