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四华一启”托起深圳创新发展

  ·   2015-06-08  ·   来源:人民日报
标签:深圳;创新发展
打印
纠错
 

     

  华侨城—— 

  城市创新的梦想家 

  如果深圳没有华侨城,会怎样?“那么深圳就没有一个好客厅。”如果华侨城不在深圳,会怎样?“华侨城难有如此大的创造空间。”华侨城相关负责人在记者面前设问自答。

  的确,东部华侨城、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村、欢乐谷等已成为深圳旅游的地标,成为深圳市民日常休闲的公共空间,以及彰显深圳生活品质的“示范生”。

  刘榴大学毕业后,就到锦绣中华民俗村负责物业管理,今年已是第五个年头。每天,他都要去巡园检查好多次,兢兢业业,风雨无阻。

  “在外人看来,我的工作很辛苦,园区很大,走一圈下来就要一个多小时。但每个锦绣中华人都深爱这里,爱我们的工作。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侨城人的心血。”他说。

  陈女士是锦绣中华的年卡会员,每天傍晚,她都会带着女儿来园区转转呼吸新鲜空气,而周末,则陪着家人一起到民俗村看展览和表演。“我的女儿才5岁,就已经能认全所有的少数民族啦。民俗村就是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大讲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田,深圳要建成创新型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追求的不仅有技术革新、经济发展,还有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

  “华侨城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做‘优质生活的创想家’。”华侨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吸取优秀的文化元素,用文化去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华侨城做到了:在6平方公里园区中,有最好的主题公园群落,有“中国最佳主题酒店”群落,有代表人居梦想的生态广场,有何香凝美术馆、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等。

  郭金牛是一名打工诗人,但他的诗歌早已驰名海外享誉世界。去年,郭金牛的诗集《纸上还乡》就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旧天堂书店搞了一场朗诵会。全国的诗友汇聚于此,感受文学的“爱与哀愁”。

  人们难以想象,如今的文化名流聚集地,在若干年前,竟还是一个旧工业区。注入文化主题之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吸引了大批设计、文化和艺术的机构和人才,已经成为深圳最具魅力的创意场。

  从以锦绣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静态微缩景观型主题公园,以欢乐谷为代表的第二代互动游乐型连锁主题公园,以东部华侨城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再到以欢乐海岸为代表的最新一代都市娱乐目的地,华侨城赢利模式都来自于创新性、差异性的系列产品,并形成了多种产品形态的组合拳。

  华侨城开创的“体验经济”,正从深圳走出,向全国辐射。这些年来,华侨城注册资本从50万元扩到35亿元,累计开发面积619万平方米,向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辐射。截至2014年底,华侨城全国大型旅游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近3亿人次。

  “纵观华侨城的发展史,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春说。

 

  光启—— 

  本土创新的未来派 

  深圳龙岗,大康河畔,湛蓝的天空下,一座设计长度124米、占地面积超1万平方米,目前国内最高、华南地区最大的充气膜结构建筑静静伫立。三面环山,俯瞰如飞碟,这就是走在深圳乃至全国探索新型空间服务方面前列的光启阿波罗基地。

  超级WiFi无线互联、智能光子、隐身衣、“钢铁侠”飞行器、临近空间技术平台……当站在光启展厅内,亲身体验着一件件未来感十足的“黑科技”产品时,会让你觉得,原来科技真的可以让电影变为现实。

  创业至今,从一个5人的小团队,发展成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子公司、近700名员工的企业,光启仅用了5年时间。

  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作为光启的创始人,“深二代”刘若鹏的成长轨迹极具深圳特色:读小学时随父母来深圳生活,高中毕业被保送至浙江大学,后到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9年,刘若鹏率团队利用超材料研制出“隐身衣”,标志着超材料首次具备了工程化应用的可能性。该成果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轰动了全世界,也点燃了这位“深二代”的创业梦。

  2010年,刘若鹏和团队成员拒绝了来自美国顶级科研机构的邀请,回国发展属于中国自己的超材料产业。

  5个人的团队、20万元资金,现在来看,刘若鹏和他的小伙伴们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创客”。

  “在中国,只有深圳会出现光启这样的企业。”刘若鹏说。作为广东省首批引进的海外创新团队和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当时的深圳市科协和科工贸信委,专门为刘若鹏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评审会,为光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创业之初,建不起实验室,刘若鹏找到了一栋尚未竣工大楼的地下车库;买不起实验设备,他就租用别人淘汰的机器;没有资金,他跑遍珠三角的城市向政府和企业寻求“赞助”。

  “在光启,你能感受到最多的是梦想。”从事3年多特种电磁超材料研究的岳玉涛感慨,在这里,员工们为了完成一项研究,常常会主动加班到晚上八九点,甚至不惜牺牲周末的时间。“为梦想走到一起的人们,才会永远充满激情。”

  5年来,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总量已突破2800件,占该领域近10年申请总量的86%,使中国在超材料领域全球竞争中拥有了绝对优势。

  在产业化方面,光启也表现不俗。2012年7月,光启发起的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生产线正式投产,可实现超材料综合产品年产值约5亿元,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规模约50亿元。

  今年3月10日早上,当写着“MAKE WITH SHENZHEN(与深圳共同创造)”的深圳“创客之城”巨幅广告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时,彰显的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而这也许又是出现更多刘若鹏的新开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8日 06 版) 

上一页12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