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6-08 · 来源:人民日报 |
标签:深圳;创新发展 | 打印
| 纠错 |
改革是深圳的根,创新是深圳的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根、丢了魂,沦为一座平庸的城市。
5月21日,深圳市第六届党代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表示,未来五年,深圳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事实上,深圳近年来一直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这一宏伟目标,把深圳推向发展新阶段。
创新的主体是人,创新的载体是企业。作为一座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深圳的创新发展,由众多一流企业托起。改革开放35年来,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崛起,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体现深圳的创新特质。
如今,在深圳创新发展的“百花园”中,我们选取几朵,以管窥深圳的创新特质。
华为——
国际创新的引领者
趁着间隙,小李猛喝了几口水,作为华为深圳总部的展厅解说员,每天,他都要接待若干批次的客人。
“来的有各级领导,有全球的采购商,有媒体记者,有高校学生,也有同行。”小李说,华为着眼的是未来,技术上大约会有5至10年的提前布局期。那些外行看不懂的专业设备,在小李这里如数家珍。
按照华为惯例,展厅“只展示未来,不展示历史”。所以,人们无法知道,这个1987年注册资本2.1万元的小公司,如何变成2014年销售收入2881.97亿元的全球名企。但从一些数据中,却可窥见一斑。
目前,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8719件,其他国家专利23917件,共获得专利授权38825件。截至2014年底,成功提案665件网络通信核心标准,占全球1/4,居业界第一。
“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说。
因此,华为自创立起,二十年如一日,进行着可谓“马拉松式”的创新投入。2014年,欧盟产业研发排行榜数据显示,华为的研发投入升至全球第二十六位,较2004年上升了200位。近十年来,华为研发投入共1900亿元人民币。
在华为人看来,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出来的。
“在华为,知识是共享的,不怕没得学,就怕你不想学。我在华为半年参加的培训比在以前的公司2年加起来还多得多。”陈凯刚虽然是刚跳槽来华为的新人,但他的研发工作内容已经相当于其他许多公司部门经理干的活。
记者了解到,华为在培训方面一直是业内典范,不但拥有自己的“华为大学”,近年来,还花了近10亿美元顾问费用,从全球的顶级顾问公司获取行业发展资讯。
善于培养人,也善于用人,世界的人才都被华为“收入囊中”,并为己所用。华为在全球设立16个研究所,28个联合创新中心,目标是实现全球比较优势下资源最佳配置。
分享是华为价值的核心,要让创新者分享果实。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华为与员工分享公司创新成长的红利。同时,华为也注重与客户分享。以俄罗斯为例,华为雇佣本地员工超过1500人,包括100多位数学家和基础理论人才。过去几年,华为在俄罗斯累计采购金额达6.7亿美元,纳税1.2亿美元,产品服务8000万人。
“华为不是偶尔能推出有竞争力产品的公司,而是可持续地推出有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这句早已成为华为人共识的话,正不断鞭策它向前,继续为中国企业国际创新领路。
华大——
源头创新的耕耘者
家住深圳盐田区的准妈妈顾莲萍,经过2个星期的焦急等待,在忐忑中拿到了她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报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一个月前,她在产检后被告知宝宝存在“唐氏综合征”高风险的可能,让全家陷入了担忧。“听说羊水穿刺很危险,犹豫了好久都没有去进一步检查确诊。”顾莲萍说,“产前无创基因检测”的出现,消除了她的顾虑。“只需抽血便能达到99%以上的准确率,安全又安心。”
顾莲萍做的“产前无创基因检测”,是华大基因研究院推出的服务产品之一。身处深圳东部北山工业区内的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与分析中心,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半数以上。
入选201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科学家王俊曾入选《自然》杂志年度全球科学界十大人物;累计在《自然》《科学》等发表文章120篇……“那是华大基因,全球的‘基因测序梦工厂’!”周边的居民说。可谁能想到,就在5年前,这栋楼还是一个旧鞋厂。
在这片略显陈旧的厂房里,数百名工作人员正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分门别类的基因检测工作。只有展厅触摸屏上滚动着的人与老虎、猴子、猩猩、植物等基因的匹配度,才能让参观者认识到它的“高大上”。
“我理解的创新有三种:渐进式创新、颠覆式创新、根本性创新。”华大基因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朱岩梅说,华大基因做的是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看似容易,却是最难的。
有人说,华大基因所做的工作好比人文科学中的史料整理,许多人不愿做,或没人力做,但做学术时这些史料却不可或缺。
这正是华大人的前瞻追求:基因库就是“未来的石油”,数据存量越多,应用者越多,可开发的应用也就越多。有了“石油”,可以为全球的科学家、科研机构、药厂、育种企业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规模大、成本低,生物技术信息集成,构建全球生物技术的综合大平台,是华大基因的核心竞争力。
2006年,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问世,使测序成本百倍降低的同时,还百倍提升了测序效率。华大基因敏锐地意识到,基因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时机已成熟,开始探索“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和信息分析服务”的商业模式。
“我们研究一个,成熟一个,就商用一个。”朱岩梅说。据介绍,基因科学前景无限,应用领域涉及农业、医药、环境保护、工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尚未完全被开掘的“超级金矿”。
华强——
跨界创新的先行者
“光头强”“熊大”“熊二”……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文博会上,华强集团分会场俨然是一个“熊出没”的主题动漫乐园。“熊出没”动漫舞台剧、快乐的画笔、有奖问答、人偶互动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家长带着孩子前往感受“文化+科技”的魅力。
《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票房2.5亿元,《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票房2.88亿元。近年,风靡全国的“熊出没”系列动画片以及电影,屡破国产动画票房纪录,让华强集团这家与深圳特区同岁的老牌企业倍受瞩目。
“中国文化企业30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连年的诸多荣誉,让人忽略了它其实出身于电子加工制造业。
“最早我们涉足的是系统集成业务,其实就是个技术加工程的活儿,很辛苦,而且靠天吃饭。随着时代发展,逼得企业必须转型。”深圳华强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梁光伟表示。
“熊出没”中的熊大有句口头禅:“俺想到办法了。”华强人不仅有危机意识,而且有着自己的方法论。
由于有多年的技术积累,考虑突围时,首先还是要做自己的技术产品。2000年第二届高交会,华强就展示了7款产品。同年,一款世界首创的环幕4D影院产品,拿到了美国和委内瑞拉客户的订单。这款产品目前已经输出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转型很偶然,却又必然,创新的成功对华强是一次极大的鼓舞。畅销的放映设备,需要更多内容产品的支撑,这倒逼华强也开始考虑内容生产。“文化+科技”的探索,雏形初显。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化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吹响。华强遇到了行业发展的春天,顺势从做特种电影软硬件系统,转型到特种电影内容生产,再到做动漫和电影的后期制作。如今,每年出口特种电影影片超过20部。
跨界创新,一发不可收拾。《十二生肖总动员》《小鸡不好惹》等30多部动画作品相继出炉;以“熊出没”系列为代表的原创动漫在央视累计播出分钟数全国第一,还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进入迪斯尼、尼克频道(Nickelodeon)等国际主流媒体,累计出口15万分钟。
除动漫外,华强文化还是国内唯一具有成套设计、制造、出口大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能力的企业。“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品牌已在芜湖、泰安、青岛、沈阳、厦门等多地建成。2010年,华强集团在伊朗建设“方特卡通动漫园”,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顺势而为,成为华强多次创新转型的核心特质,也成为诸多深圳企业面对时代、抢抓市场的发展理念。
2下一页 |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