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外国大姐探寻中国人衣橱里的小秘密

苏德什娜•萨卡  ·   2020-12-23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脱贫攻坚;棉花产业;民生
打印
纠错

  小时候,有部宝莱坞电影《爱的记忆:印度名片》(Roti, Kapda Aur Makan,直译为《面包、衣服和房屋》)曾风靡全印度,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倒不是因为电影的故事情节有多么精彩,而是因为其片名点明了人们生活中的三项必需品:食物、衣服和住所。

  时隔五十年,我来到中国工作。在这里,我看到这三个热词反复被提及。11月23日,中国最后9个县脱贫,这意味着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而消除绝对贫困就是要做到“两不愁,三保障”,即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为了亲眼目睹中国如何扶贫,我与北京周报社的同事去了一些地方,探访了中国饭碗的底座——位于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也曾去过河北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易地搬迁一般是将住在不宜居、发展机会少的地区的人们,搬迁到其他地方,助其过上好日子。

  我们“老外看脱贫攻坚”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海南省三亚市,主题为“不愁穿”。这趟旅行,向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那是11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我们早早来到三亚市海棠湾区的北山小学,体验该校的特色课程——黎锦编织课。北山小学只有四个年级,共有32名学生,是为北山村学龄儿童设立的非完全小学。

  北山村几乎都是黎族人。在中国历史上,海南的黎族人因善于纺织而闻名于世。在校门口等待的片刻功夫,我欣赏学校墙上的壁画,画中织锦的大部分是女性。

 

她力量

  11月18日,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技艺传承人吉菊莲(左)在海南省三亚市北山村给当地妇女授课(李南摄)

  在古代中国,纺织业是女性的天下。纺织技艺由祖母传授给女儿、孙女,代代相传。13世纪的时候,中国的松江(如今的上海)一带有个名叫黄道婆的童养媳,因不堪公婆虐待,愤而离家,逃到了海南。当地的黎族人不仅接纳了她,还教她黎锦编织技艺。很快,她就掌握了纺织技术。

  后来,一技傍身的黄道婆衣锦还乡,向松江妇女传授编织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纺织业的代表人物。她的传奇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金星上的一个环形山也被命名为“黄道婆环形山”。

11月18日,苏德什娜•萨卡(左一)在海南省三亚市北山小学体验黎锦编织技艺(张巍摄)

  北山小学的黎锦课,美得像一幅画。首席授课老师吉菊莲和她的助手身穿传统黎族服饰:黑色的上衣,深色筒裙上点缀着色彩明亮、图案精巧的刺绣,丝毫不显得沉闷。小学生们穿着红色的民族传统服装,席地而坐,织布机摊在腿上,一头用脚趾抵住,一头缠腰。

  织锦是个体力活。在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下,织者的背部要挺直,间或向前弯腰推拉,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难怪手工织锦制品会如此昂贵。吉菊莲说,熟能生巧,她的母亲今年70岁了,还在织锦。

  吉菊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技艺的传承人。2019年,她曾飞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2017年,吉菊莲在北山小学附近成立了黎锦手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迄今为止,已有女织工14名,主要制作头饰和刺绣等传统物件。

  吉菊莲的织锦手艺由家族相传,其外婆、母亲还有姨妈都是织锦能手。然而,在吉菊莲小的时候,针线比较珍贵,大人不许孩子碰织锦。小吉菊莲只好砍椰子叶自己做线编织。有一次,她偷妈妈的织布机学织锦,被发现后挨了一顿胖揍,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中国的棉花产业蓬勃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吉菊莲的学生们也不必再为没有纱线而犯愁。

 

历史轮回


  11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海南科研中心刘记博士(左)带领苏德什娜•萨卡参观棉花育种基地温室,介绍中国棉花发展史(李南摄)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海南科研中心(以下简称“中棉所”),我们采访了刘记博士。他从全球和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讲述了中国棉花的发展史。他说,古时第一批棉花种子从印度,经由东南亚传入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布料供给是个大问题。1959年,第一批棉花育种专家被派往三亚,研究如何改良棉花品种。

  1959年以前,棉花研究人员也曾在其他温度较高的省份尝试棉花育种。经过三年的探寻,他们最终在三亚崖城找到了棉花育种的最佳地点。我认为,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缘分。他们选中的育种地点—崖城,正是黄道婆找到人生使命的福地。崖城常年高温,冬季少雨,是棉花育种的绝佳地点。

  和大多数拓荒者一样,初到崖城的棉花科研人员生活十分艰苦。当时,到三亚只有一条铁路,火车爬得比汽车还慢,既载客又运货。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科研人员只得四处挖野菜充饥。

  1982年,中棉所在三亚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棉花育种基地。接下来的20年里,中棉所的育种家们在海南培育了100多个新棉花品种。其中,有两个品种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其一,是高产抗虫棉。上世纪90年代,一场害虫病袭击了中国的棉田,玉米和蔬菜也没能幸免。为了应对这种病虫害,1993年,中国棉花育种专家培育出了6个新的抗虫品种。

  另一个成就与中国环境保护以及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密切相关。过去,中国的棉花产业使用覆膜栽培技术,即用塑料薄膜覆盖植物防止低温和干旱对棉花植株造成伤害。然而,废弃的塑料膜很难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白色革命”成为了“白色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棉花遗传育种专家喻树迅通过研究,培育出了新品种“中619”,不用塑料覆膜,植株也能茁壮成长。

  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2019年,中国棉花产量达到589万吨。根据智研咨询的报告,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生产了245亿件服装,足以为世界人口提供人均三件。

 

新棉花之路


  11月18日,苏德什娜•萨卡(后排右二)在海南省三亚市与黎锦技艺教师以及北山小学学生合影(张巍摄)

  刘记告诉我,以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也种植棉花。如今,中国的棉花种植产业已经大部分转移到了新疆,海南是主要的育种研发基地。他说:“棉花种植已成为新疆的主要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水平。”

  中国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进口194万吨棉花。刘记认为,未来的棉花产业,有望以新疆为起点,辐射中亚地区,形成新的棉花产业带。农业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现在,许多中亚国家已经播种了中国研发的棉花种子。刘记认为,有朝一日,这条新的棉花产业带可能会成为全球棉花出口的新增长点。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连接亚欧,促进了贸易、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如今,一条新的棉花之路正在铺就,助力实现共同发展。(翻译:李青)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