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民生 >> 正文

从“冻三尖”到“中国红”

《北京周报》记者 金知晓  ·   2019-04-1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北京公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民生
打印
纠错

北京公交集团1路公交车司机常洪霞(左)与乘务员郭艳婷(右)。(《北京周报》记者 梁宵摄)

  “乘客您好!车辆前方正在途经的是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广场……广场上每天都有升降国旗的仪式,今天的降旗时间是17:58,明天的升旗时间是6:01,欢迎您参观游览。” 

  听到这亲切又专业的讲解,很多人都会以为是哪个旅行社的观光专线吧。其实这是北京公交集团1路公交车的乘务员郭艳婷,在向乘客提供导游式报站服务。她服务的1路公交车24小时运营,线路全长27.1公里并且穿越长安街东西,有“神州第一路”“长安街上的城市之舟”的美誉。自1950年正式运行开通至今,1路已成为北京公交最有影响力的线路,更被市民们亲切地称呼为“大1路”。 

  北京现代公共交通从20年代的有轨电车开始,北京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于1935年开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车辆和线路数量增加,北京的公共交通得到明显改善,先后于1952年成功仿制出“528轮”有轨电车,1956年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自主研发的无轨电车,并于1966年结束有轨电车的运行,全面开启了无轨电车时代。公共汽车方面,1957年客车制配厂采用国产解放牌汽车底盘设计的“57型”(BK640型)公共汽车试制成功,结束了公共汽车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于1987年实现了北京公共汽车的全部国产化。 

  1路公交车司机常洪霞正是在北京公交快速发展阶段出生长大的人,小时候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上看到的“威风的公交车”是她对公交最初的印象,成为公交驾驶员是她的梦想。 

  1995年,当她怀着这份憧憬到公交系统工作时,却因为一件事在心里打了退堂鼓。“第一年我师傅跟我说,小姑娘可不能爱美,到冬天穿衣服得里三层外三层,要不然我就请你吃一道名菜,冻三尖——鼻尖、手尖、脚尖。”那个年代的公交车还没有空调,一到冬天车里和车外一样冷。为了不“冻三尖”,公交人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保暖秘籍:“在袜子外面套一个塑料袋,然后再穿一双厚袜子,买鞋的时候鞋码要大一些。但那也会冻伤,恨不得能把自个儿给冻哭了,真苦啊。”回忆起90年代的公交往事,常洪霞很是动情。 

  1997年,北京第一条空调公共汽车808路开通,如今北京所有的公交基本实现了冷暖空调全覆盖,司乘人员有了统一的着装,这道名菜“冻三尖”也成为了历史。 

  除了“冻三尖”,还有一件事让当时还年轻的常洪霞印象很深。“冬天早上起来司机要去暖缸,往车前面的进气格栅加热水。这么高的铁桶,打4桶水,还要举过肩膀。当时我就想,有一天我成为驾驶员了也要干这个,这可怎么办啊。”说到这,常洪霞露出略显羞涩的笑容。 

  这种需要暖缸的车型是1976年研制成功的BK670柴油公交车,它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北京公交的主力军,公交人习惯称之为“黄河通道”。常洪霞回忆道:“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都有印象,最早的黄河通道车都不用按喇叭你就知道身边过了个公交车,‘突突突’的,而且没准儿车后面还冒着黑烟。而且公交车是不带转弯助力的,女司机在转弯的时候需要半蹲用腰的力量带动胳膊转弯,但我现在驾驶的公交车想转弯一只手的力量就搞定了。” 

  “不过我挺幸运的。1999年,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第一批300BK6111 CNG型压缩天然气公交车投入使用,等我2001年从乘务员转为驾驶员后已经不需要暖缸了。” 常洪霞说。 

  正是在2001年,北京公交总公司确立了车辆发展的“大容量、准快速、清洁环保”的发展战略,开启了车辆升级换代的新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头5年也是北京公交车型更新最为频繁的时间,双层公交车和空调公交车先后问世,18米长、核定载客200人的京华巡洋舰也随之出现,2005年试用纯电动公交车,2007年小批量试用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到2008年末,北京公交已拥有天然气公交车4158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公交车队。而这些,都是当年经历“冻三尖”的老公交人们没有想到的变化。 

  2017年起,“大1路”又有了个新名字——“中国红”。这辆18米长的纯电动公交车红白灰相间,仿生海豚造型可有效减小风阻,整车采用轻量化设计,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可有效节能降耗。不仅如此,“中国红”采用低地板、大容量、宽通道的车辆结构设计,配置了PM2.5自动过滤净化系统和360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中国红”成为长安街上一条代表着环保与科技的靓丽风景线。 

银隆新能源广通牌GTQ6186BEVBT3纯电动公交车“中国红”(资料图)    

  从有轨电车到新能源汽车,北京公交实现了质的飞跃。公交车的性能改善了,司乘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乘客们的舒适度提高了,但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班组服务精神。 

  “说班组人家可能是几十个人或者几百个人,但我们公交两个人就是一个班组。”常洪霞说道。行车中,乘务员是驾驶员的另一双眼睛,而售票监票时,驾驶员又可以帮乘务员观察车辆前后方的行人。“最早都是纸质月票,我们在车上从前到后打串儿卖票,2006年起全面实行IC卡刷卡乘车,现在是准无人售,乘客可以投币、刷卡、刷手机或者扫二维码。我是真喜欢这份工作,尤其是和我的美女司机搭档,我更舍不得这份工作。”当了16年乘务员的郭艳婷与常洪霞相视一笑,“可能这就是这么多年的默契吧。” 

  正是这种默契,让无数个只有两个人的班组承担起城市公共交通的重任,也正是这种班组精神,见证了北京城市功能的升级、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和国民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作为一名工作了20多年的公交人,常洪霞打心底里喜爱公交,“我希望通过我们公交人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去选择并享受更好的公共出行服务。我也希望通过公交车型的先进化改变,给北京蓝天和北京交通作出贡献。”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