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尧 · 2015-07-2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奥林匹克;孩子;民生 | 打印
| 纠错 |
2015年7月17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罗昊(前)正手拿一只中华大蟾蜍为孩子和家长们讲解。(本刊记者 魏尧摄)
2015年7月17日,星期五,晚上八点钟,北京很多年轻人在这个时间喜欢约上朋友出去吃饭,或者看电影,去KTV唱歌。总之,周末前的这个夜晚应该用来放松。在鸟巢北侧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也有这样几个年轻人,带着20多个最小四五岁最大十几岁的孩子,打着手电一会儿穿过树林一会儿又在河边驻足,不少在公园里跑步或者乘凉的市民好奇地凑过来一探究竟。
他们会看到一群孩子围着一个20多岁的大男孩,他手里正轻轻捏着一只水边常见的蛤蟆,向小朋友们介绍这叫中华大蟾蜍,并纠正他们碰了蟾蜍的身体会中毒生病的民间看法,几个胆大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触摸了蟾蜍的背,脸上透露出兴奋的神情,向旁边的孩子嚷道“好滑”。一番讲述之后,他将手里“受尽折磨”的蟾蜍放生进水里。这个说话幽默常把孩子们逗乐的大男孩叫罗昊,他是一个博物学发烧友,主要研究的是北京地区的原生鱼类,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知识。
七八月是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几乎每个周五晚上他和另外几个爱好研究博物的朋友都会作为老师来奥森公园带孩子们观察白天很难看到的动物和他们的生活。除了在水边区分蟾蜍和青蛙,孩子们还会去寻找羽化的蝉,观察奥森公园里符合北京常见水生生态系统的十来个物种,有时候会同刺猬正面交锋。每次活动一般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带队的老师们会尽量引导孩子观察到尽可能多的生物,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话向他们介绍博物学知识。
中国目前正处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的环境同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不少城市孩子对于大自然中的动物缺乏了解。夜探奥森的组织者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儿童重新接触大自然,去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罗昊他们管这种观察大自然的方式叫做“博物旅行”,不仅仅针对儿童,他们的团队也会组织一些年轻人一起前往国内外的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动植物的科普旅行。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像“博物旅行”这种建立在博物学基础上的旅行方式让他们觉得很新鲜也有很有意思。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