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科技 >> 正文

人工智能正加速靠近人类社会

《北京周报》记者 唐元恺  ·   2015-12-24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人工智能;中国制造2025;科技
打印
纠错

  机器人包括感知系统、控制系统、认知系统3部分,而感知和控制系统都可以有多个,而被誉为机器人“大脑”的认知系统,即人工智能系统只有一个,远比互联网领域技术壁垒高,“未来可能出现所有机器人只有1个‘大脑’的局面。”俞志晨说,“在这方面中国依然有很大的机会去抢占制高点。” 

  至于令更多智能机器人走进普通家庭,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的想法是“让机械插上摩尔定律的翅膀”。这个定律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的,指的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1倍,性能也将提升1倍,换言之,每过两年成本会下降一半,这个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现在国外最好的机器人,40万美金的售价,成本20万美金。为什么贵?打开一看里面有两个英特尔四核的CPU。贵的是3万美金,而一条胳膊却要4万美金,一只手1.5万美金,机械的成本下降是不符合摩尔定律的,但几十年来,半导体行业遵循着摩尔定律的发展降低成本,所以我们看怎么能够用计算辅助机械,使得它能够随着摩尔定律这样一条曲线把成本降下来,推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吴院长在由新浪网举办的主题为“这就是我们的未来”的首届”的C+峰会“进击的AI+Robot”(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嘉宾对话中表示,“我们机器人主要看5块,第2块就是让机器插上摩尔定律的翅膀。” 

  而在今年,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研究空前进步,可以归因于多个因素汇合,专家指出,具有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的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变得更加强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变得负担得起的设施;也有更丰富的数据库,研究人员有了免费或廉价的软件开发工具,多功于此,学习技术的一些关键分类,已经从昂贵的离谱变得到相对便宜。 

  展现中国研究人员创新实力和成果的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正做的“第一块”是“混血计算”。在机器人里面有一个“莫拉雷克定律”,像推理、规划、下棋,传统的架构可以处理得很好。“12岁的小孩就能够处理很好的感知、运动、手眼的配合,这些传统的架构没办法处理的很好,所以需要新的架构,我们把它叫作‘大脑启发的计算’或者神经的架构,我们要把传统的架构和新的架构混血,使得它能够很好的处理我们期待机器人做的事情。”吴院长解释道。 

  “第三块做有史以来最安全的机器。”吴甘沙指出,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了有史以来最可靠的机器,像航空航天的,可它不一定安全,但是机器人要求非常非常安全,“它在家里不能随便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我们称之为‘非礼勿视’或‘非礼勿听’。它还可以把天然气开关打开,所以我们要做非常安全的架构和设计的方法。” 

  第四块是让机器和人能够互动、协作。“现在一直说机器人要取代人,但是我们觉得更好的一种相处的方式是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东西,人做人擅长的东西,机器和人相互配合、相互学习,而不是放在笼子里面,不能跟人直接交互。” 

  第五块是让全世界的机器人能够通过语言来进行碰撞、连接、协作。吴院长说,“我们看到,很难把知识直接转交给你,而机器人直接变成了比特。一个人机器人学到的东西可以在一瞬间把这个知识交给全世界其它的数百万的机器人,能够使得它智能,产生爆发式的增长。” 

  2016年,我们在安全及机器人跟人的交互这两块,应该能够获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安全这块。”吴院长还提到,不能说机器人就是像人的机器,还有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我们在这些方面和安全方面已经做出了非常好的探索。现在很多做自动驾驶汽车的人都在参考英特尔的白皮书。” 

  另外,吴院长还介绍说,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主要有3个方向,第一个是“第五代通讯”(4G3G2G不同,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演进集成后的解决方案总称),即面向2020年移动通信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超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超低的功耗,在传输速率、资源利用、无线覆盖性能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将比4G有显著提升。第二个方向是计算机视觉,“现在我们的试样图从中国两地到三地,可以更好的感知环境,感知人,尤其是我们在机器如何获得智商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情商这一块做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工作,不久前国际上有一个机器情商的竞赛,我们团队拿了第3名。”第三个则跟人工智能有一定的关系。 

  “我还深思,我们的人工智能或者说我们的大数据能不能帮助改变我们的城市。”吴院长说。 

    

  “全球首船”驶来 

  121,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宣布,将在上海设计建造首艘智能示范船。这款以海豚命名的“会思考”的智能示范船iDOLPHIN的船型是一艘38800载重吨散货船,将在明年9月开工,并计划于2017年交付,这被赞为“标志着中国建造的全球真正意义上的首艘智能船舶进入设计建造阶段”。 

  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的不少机构与企业也在进行智能船舶的可行性研究与研制。而智能船舶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重点发展的领域。 

  船舶是一种受到环境因素影响非常大的装备,目前船员对于船舶状况、航行状态等的判断主要还是依靠经验和理论知识,这样一来难免会出现不恰当的决策,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或财力损失。出于应对运营成本增长、船舶操作复杂化以及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需求,“智能船舶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实时数据传输和汇集、大容量计算、数字建模、远程控制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船舶智能化的感知、判断分析以及决策和控制,从而更好地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及效率。”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中船平台系统研究所智能维护研究室工程师魏慕恒介绍说。还有专家举例,非智能船和智能船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手工制作的产品和机械化流水线出来的产品,仅从效率、精度及安全性来看,后者肯定要高于前者,“目的是让船东‘省钱省力省心’。”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房泉认为,船舶智能化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往那些‘通过经验做管理’的传统模式已经慢慢被边缘化,非智能化的船舶将无法满足未来船东的要求。” 

  同一天,由国家交通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唯一从事船舶入级检验业务的专业机构“中国船级社”(CCS)编制的《智能船舶规范》也正式对外发布,该规范将于明年31日生效。这一规范体系由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6大功能组成;智能化程度上,分别从船舶数据感知、分析、评估、诊断、预测、决策支持、自主响应实施等方面,对应不同的智能功能提出相应要求。据了解,考虑到智能船舶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规范》作为一种开放式规范,将与国际上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步,不断纳入新的应用成果,完善和细化已有的技术要求。 

上一页12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