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本网记者专访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王文彪(本网记者 缪晓阳摄)
他,出生在大漠边缘的农民家庭。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亲身经历了沙进人退的变迁,亲眼目睹了土地荒漠化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在而立之年,他放弃了仕途生涯,选择了艰苦创业,在飞鸟难越的沙漠中修筑了开创 “大漠奇迹”的穿沙公路。
为了生存,他走出大漠,为了发展,他又走回大漠。近20多年来,他带领的企业成为总资产逾百亿元的生态能源大集团,在实现发展沙漠新经济梦想的同时,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沙漠生态建设,为中国北方构筑了一道全长240多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城”,在发展中践行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他,就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共产党员王文彪。
3月14日,亿利资源集团等7家富有影响力的中国民营企业在北京宣布共同组建了“绿色清洁能源联合投资企业”。近日,就荒漠化防治经验和如何发展“沙漠新经济”及“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本网记者对王文彪进行了专访。
挑战大漠的创业之路
1959年,王文彪出生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边缘的小村庄。从农民的儿子到如今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在王文彪的人生履历中, 1988年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年份。这一年,29岁的他放弃了时任鄂尔多斯杭锦旗政府秘书的仕途生涯,只身来到被当地人俗称为 “盐海子”的哈拉芒奈湖,成为杭锦旗盐场场长。
在当地人的记忆中,那时这家盐场已经濒临倒闭。王文彪回忆说:“最初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无路、无电、无通讯、无水、无人才、无技术、无资金。 ”
让王文彪看到希望的是盐湖本身。据他介绍,这座盐湖,面积18平方公里,不仅有盐,还有丰富的芒硝、天然碱等化工资源,总储量高达 1.8亿吨。这些资源亟待开发,王文彪决定在这座湖里大做文章。1990年,他引进一家科研单位联合勘探盐湖,开始生产脱水硫酸钠。 1995年,王文彪在盐场和三户小型化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亿利化工建材集团(2000年更名为亿利资源集团 ),通过并购重组方式扩大规模,走上集团化的路子。
“1997年之前,我们主要从事化工产业,由于矿产资源和加工基地都在库布其沙漠边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两大难题迫在眉睫:一是防止风沙侵蚀,保护矿产资源的问题;二是交通运输问题。 1997年我们的产量已经达到50万吨,大部分产品要通过天津的港口销往国外,然而由于库布其沙漠的阻挡,当时运送产品需要迂回 330公里,才能达到其中一个中转站,每年增加运输成本1500万至2000万元。”王文彪感慨道,为了摆脱沙漠的羁绊,使生产的化工产品能够更方便地运销出去,只有修建穿沙公路,才能解决这些难题。
于是,王文彪带领全体员工走进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开始搞防沙、治沙工程。 1997年至1999年两年间,亿利资源集团举债7000余万元与当地政府联手修建了一条65公里的穿沙公路。这条公路的建成,不仅使集团每年节省近 2000万元的运费,更重要的解决了当地1万多农牧民交通运输问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多年以后,大多数人对这条穿沙公路这样解读:中国第一条穿越大漠死亡之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通道。
“穿沙公路的修筑是我人生中最为感动的一件事,我父母亲都是农民,我深知沙漠里的百姓终日与风沙抗争,生活是怎样的苦,这条路不是普通的路,是生命之路。” 王文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