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全伦敦都在偶遇杜海涛:从热搜到热学,重新定义“游学”

  ·   2025-10-14  ·   来源:
标签:行业资讯
打印
纠错

  最近,小红书的伦敦街头话题格外热闹——几乎“全伦敦的中国人都偶遇了杜海涛”。

  有人在语言学校外的咖啡馆遇到他,有人拍到他在地铁上认真背单词,还有人晒出同班合影,笑称:“他真的在上课,不是拍综艺!”

  这股“全民偶遇热”迅速登上小红书热门榜。短短几天,相关帖子互动量破万,不仅因为杜海涛的明星身份,更因为他正在做的这件事:游学。

  年轻人的“留学”预演:提前感受国际课堂

  这是杜海涛的第五次游学。继布里斯班、新加坡之后,他又一次选择来到伦敦,以学生身份开启新一段学习旅程。

  镜头外的他素颜、轻松,课间与同学聊天,课后写作业、打卡博物馆——在网友拍下的照片里,没有滤镜,也没有刻意摆拍。

  他的游学日常被网友们热烈讨论,不少大学生留言:

  “想去上同一所学校。”

  “原来不一定非要申请留学,也能直接去语校体验!”

  “我也好想体验这种国际氛围!”

  对大学生来说,游学正成为一种“留学前的热身”:既能体验海外课堂,又能提前感受国际化环境,判断自己是否能够真正适应。

  游学:不是网红潮流,而是欧美流行了60年的学习方式

  其实,杜海涛做的事并不新鲜——海外游学在欧美已经流行了近60年。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家庭就流行在假期让孩子去国外学习语言、体验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学习模式逐渐被成年人接受。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通过游学探索新的国家——有备考出国的大学生,也有想开拓视野的青年。

  游学不只是“学语言”,更是一种更新视野、拓展边界的方式——让人暂时跳出熟悉的生活,用学习的状态重新面对世界,这种方式的游学费用相比留学也更亲民。

  大学生们可以根据假期安排选择课程,在真实的国际课堂中锻炼语言、结识朋友、拓展思维。

  如今,这种风潮正悄然在中国流行开来。越来越多大学生把“游学”当作一种开拓视野、体验生活的方式——短则两周,长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新的城市里学习、思考、呼吸。

  杜海涛的学校:EF,全球语言游学的开创者

  不少网友好奇:“杜海涛读的是什么学校?”

  答案是——EF(Education First),来自瑞典的国际教育机构。

  EF在1965年就开创了语言游学的模式,从带瑞典青少年到英国布莱顿学习语言开始,如今已经在全球11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教育业务,拥有35+所自营语言学校,可以教授8种语言。EF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年龄从青少年到成人不等,课程形式灵活,既可以是短期文化体验,也可以是长期语言进修。

  在中国,EF更为大众熟知的是其成人英语培训品牌,自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都是成人英语培训领域的头部机构。而在全球范围内,EF更是最大的私人国际教育机构,始终倡导通过语言与文化连接,让学习者“用语言看见更大的世界”

  EF海外游学留学项目的负责人表示:“杜海涛的学习热度反映了当下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共鸣。语言学习不只是技能提升,更是一种重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人在用游学的方式实现自我成长。”

  热度背后:学习,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综艺舞台到语言课堂,从公众视线到校园日常,杜海涛以真实的方式展示了“学习”的另一种可能性。

  他不追求标签,也不刻意营造人设,而是用行动诠释“学习让人更自由”。

  正如EF所倡导的理念:

  “Opening the World through Education ——教育,让世界无界。”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正通过游学,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学习,不只是任务,更是一场面向世界的成长。

【推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