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智慧阅读”平行会议在京召开 共探阅读未来新图景

  ·   2025-10-13  ·   来源:
标签:行业资讯
打印
纠错

  8月20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指导,新阅读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平行会议——“智慧阅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北京成功召开。论坛聚焦智慧阅读平台搭建、分级阅读标准构建及书香校园建设等核心议题,汇聚了近200位来自国内外阅读、教育、出版、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智时代全民阅读,特别是青少年阅读的新路径与新范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赞比亚教育部常务秘书凯尔文·曼布韦,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军,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宣传推广与教育处处长郑威,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少年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研制与应用实验室秘书长尹莉莉等领导与专家出席并发表主旨讲话。论坛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新阅读》杂志主编鲁艳敏分阶段主持。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冯士新在致辞中强调,推动全民阅读广泛深入发展,需进一步阐明阅读的核心价值,加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他特别指出,面对知识生产与获取方式的深刻变革,必须积极探索“新阅读之道”,深入研究人机协同中如何保持读者主体性、信息洪流中如何训练批判性思维,以及在媒体融合中如何坚守文化根基,从而有效培育新时代的新读者,引领全民阅读未来方向。

  国际视野下的阅读变革成为关注焦点。赞比亚教育部常务秘书凯尔文·曼布韦指出,人工智能正重塑知识吸收方式,通过人机协作——AI提供数据分析,人类注入道德与创意——能进一步释放潜能,实现终身学习,构建更具适应性、包容性和持久性的阅读社群。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富重申了国家层面对青少年阅读的高度重视,强调需将AI、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阅读指导相结合,引导青少年阅读跟上时代步伐,取得新成效。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专家与机构代表分享了前沿研究与落地实践。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军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提升全民素养方面的责任,并以“四季童读”项目为例,展示了其在儿童智慧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香港教育大学杨良河教授通过AI生成学习内容、优化反馈机制的实际案例,演示了人机交互实现人工智能与语言学习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尹莉莉秘书长分享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中文分级阅读标准”项目的最新进展,提出构建以分级标准为核心、能力测评为基础,配套师资培训与课程资源,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方位分级阅读解决方案。

  平台建设作为连接资源与用户的关键载体被反复强调。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樊汝来处长介绍,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全国中小学图书阅读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功能互补,是构建青少年智慧阅读新生态的战略布局。

  地方实践同样精彩。青岛出版社李涛副总经理分享了集团从提供内容到打造完整阅读生态的四阶段探索,其智慧阅读共享平台已部署300个书亭,覆盖37城205所学校。南昌市教育评估监测和技术推广中心蔡久胜主任提出,应以系统思维重构阅读生态,通过平台筑基、资源重构等六大设计,将阅读从“附加项”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在以“中小学阅读推广与实践探索”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中,来自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师范学院附属致远小学、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教育集团、北京中学、河南固始县第八初级中学的五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分享了各自在阅读推广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丰富实践经验,为基层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资深阅读推广人、曾任十点读书副总裁的苏西亦在会上作分享。苏西指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智慧阅读的核心在于“精准连接”与“深度触动”。技术平台能够高效匹配读者与内容,但阅读的内核——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仍需通过精心的内容策划和社群运营来激发。她呼吁,业界应携手利用科技手段降低阅读门槛,提升阅读品质,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全球智慧阅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技术路径与实践案例,展现了在人工智能时代,通过多方协作、科技赋能与生态构建,共同推动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阅读迈向深入与创新的坚定决心与广阔前景。

【推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