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8-22 · 来源: |
标签:推广 | 打印
| 纠错 |
为了深入了解蒙阴的历史底蕴、全面认识蒙阴乡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7月20日至22日,河南大学国际商学院“鲁韵农耕·智慧三乡”基层服务实践团前往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的“小三线”兵工厂红色教育基地——贴近历史和生活的课堂,开启了一段红色淬炼之旅。
地穴式山东小三线建设博物馆
岱崮地貌地质博物馆是利用原民丰机械厂遗留的5600平方米的厂房车间——四季恒温的地穴式车间建设而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合了军工文化、地质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团队成员们在参观过程中对山东的小三线建设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66年,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好人好马上三线”方针指引下,依照“小型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沂蒙山区共建设16家军工企事业单位。在小三线建设中,沂蒙山区的军工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以沧桑为饮,以岁月为服”,在革命老区沂蒙山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烙印。随着参观的深入,团队成员们愈发认识到一代军工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牺牲精神的伟大,也对他们建设家国、造福人民的坚定决心感到敬佩。
团队成员学习山东小三线建设的有关知识
悬挂在博物馆入门大墙上的军工精神标语
在这种伟大军工精神的指引下,工厂不仅先后建设了幼儿园、子弟学校、食堂等后勤保障部门,取得了一系列的军工成就,还建设了篮球场、冰场等娱乐文化设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工风采文化。这样热情且难忘的峥嵘岁月,才会不没于历史的洪流,只会在时间的淬炼下愈发坚强。当祖国一声召唤,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齐集而来,在深山峡谷中筑起钢铁长城,曾经的军工人,如今已霜染双鬓,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虽已褪去时间的光泽,却历久弥新,成为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
这片军工建设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军工人可以用更专注的精力和更热情的态度投入生产建设之中。由此可见,沂蒙山区的地形地貌也对其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地质地貌展区。蒙阴县岱崮镇位于沂蒙山区,与其他山区不同的是,这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地貌——岱崮地貌。岱崮地貌的特点是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同平原一般,而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山坡逐渐由陡转缓。通过观看影像和模型介绍,团队成员们对于这里的军工建设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岱崮地貌的模型和相关影片
岱崮地貌不仅对军工建设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军事战略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讲解员向团队成员们介绍,正是在这种特殊地貌的影响下,崮乡蒙阴成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腹地和军事战略要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多个崮上发生过影响巨大的战役,使得这些崮一战成名,成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整编74 师,这一战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元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团队成员自发学习有关战役知识
通过此次参观,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岱崮的人文地理风貌,对蒙阴的历史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团队成员们表示,军工精神淬炼了沂蒙山区人民的筋骨和意志,红色精神承载着沂蒙山区人民的信仰与祝愿。未来,“鲁韵农耕·智慧三乡”基层服务实践团将继续致力于蒙阴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将军工精神、红色精神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针融会贯通,传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建设宗旨,不忘“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拳拳爱国情怀!
一段旅程,红色传承
放飞梦想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
辉映未来
作者:河南大学 王书翰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