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转内销促转产 外贸企业的抗“疫”突围之路

《北京周报》记者 李一凡  ·   2020-04-3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新冠肺炎疫情;外贸企业;财经
打印
纠错

  4月下旬,在安徽省淮北市莱博特相框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不时响起,几十名工人在生产线上有序地工作着。但与往年34月加班加点赶制订单的热闹场面相比,车间内还是冷清了不少。 

  “我们的订单主要来自欧美和澳大利亚,98%的产品都出口海外。疫情在全球暴发后,公司的生产逐渐停滞了。”莱博特相框负责人张德锋的语气中透露出些许焦虑。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部分企业“松了一口气”,铆足了劲复工复产、开拓市场。但对于大多数外贸企业而言,在顶住了“有订单、没人做”的压力后,何曾想到如今又要面对“有人做、没订单”的窘境。 

  海关总署4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世贸组织报告称,今年全球贸易可能下降13%-32%。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外贸企业努力寻找着突围之路,其中出口转内销成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首选。 

 

  出口转内销,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们平均每年有约八成的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现在很多客户推迟或取消了订单。” 和张德锋一样,福建泉州顺美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池珠香也遭遇了“海外订单荒”。  

  作为瓷都德化陶瓷出口企业中的领军企业,顺美集团的陶瓷产品已销至世界100多个国家。疫情对外贸造成的影响也促使顺美集团将目光投向了火爆的国内线上销售平台。“疫情期间,我们尝试了直播卖货,没想到流量这么大,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利润。” 池珠香说。 

  据悉,当地政府在了解了外贸企业遭遇“订单骤减”“无工可复”的境遇后,鼓励这些企业通过电商和直播的平台积极扩展国内市场。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黄文捷亲自下场,在各家陶瓷企业的直播间向全国人民推销德化陶瓷。 

  

  424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黄文捷(右)在直播间向用户推销德化陶瓷产品。(许华森摄)

  小试牛刀获得成功之后,池珠香打算与公司员工开拓更多直播渠道,希望通过电商平台将原本要出口的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 

  

  福建泉州顺美集团有限公司在直播平台销售陶瓷产品。

  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平台打开了新销路的企业不在少数,但对于更多的外贸企业来说,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虽然诱人,但想要分一杯羹并不容易,对此张德锋深有体会。“首先国内外市场需求不一样,原本在海外畅销的产品想要赢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并不容易。其次,与主要是订单式销售的外贸出口相比,内销所需的仓储成本较大,也需要更多流动资金的支持。” 他说。 

  对此,中央近期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政策,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外贸信贷投放、对除“两高一资”外所有未足额退税的出口产品及时足额退税,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举措,有力支撑了我国外贸克难前行。 

  此外,有的外贸企业因为长期从事产品出口,对国内市场准入、规则不熟悉,短时间内更是难以争取到国内订单;有的企业在短时间内很难建立起完备的销售渠道;有的企业产品的设计和技术的知识产权属于国外客户,在国内销售首先要取得相关授权;而有的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知名度不高……这些都已成为外贸企业想要“转战”国内市场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继续探索国内市场的同时,莱博特相框也在期待着海外市场早日恢复。张德锋表示,企业在国外的仓库储存了部分产品,随着一些国家疫情的好转,5月起部分订单将逐渐发货。 

  “相框作为一种文化纪念产品,承载着许多人珍贵的回忆和瞬间。希望疫情过去,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可以回归常态,我们生产的相框也可以继续承载客户宝贵的回忆。” 张德锋说。 

 

  转产防疫物资,助力全球战“疫”

  除了外贸转内销外,不少企业也走上了转产防疫物资之路,在助力全球战“疫”的同时“化危为机”。 

  424日,在位于安徽省濉溪经济开发区的淮北新兴皇苑制衣有限公司的10万级无菌车间内,上百名身着防护服的工人紧张忙碌着。他们有序地将熔喷布和无纺布放置在生产设备上,伴随着设备的高速运转,几秒钟后,一只医用口罩就已成型。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初,工厂就将一个制衣车间就改造为无菌车间。 

    

  图为淮北新兴皇苑制衣有限公司的防护服生产车间。

  “我们原本主要以生产休闲男装为主,每年50%的产品、合计上百万件的服装都出口到欧美国家。” 新兴皇苑制衣的董事长肖国臣对《北京周报》说。 

  疫情在国内暴发初期,新兴皇苑制衣的海外订单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为了支持抗“疫”,肖国臣迅速决定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转产防疫物资。 

  作为一家服装生产企业,新兴皇苑制衣的员工有着丰富的纺织经验,转产口罩和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更具优势。但车间改造和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等事宜却给肖国臣提出了新的挑战。 

  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伸出了援手。“疫情期间,时间就是一切。政府非常鼓励我们进行转产,并派出工作人员从技术、政策、规则方面一对一进行指导。”肖国臣说,“通过严格的检测,在确认我们各项条件达标后,市场监管局也为开通了我们绿色服务通道,为我们发放了全县第一张生产防疫产品的执照,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政府的一对一帮助下,新兴皇苑制衣一边将普通车间改造为10万级无菌车间,一边购买压胶机等设备。仅花了20多天的时间,全新的防疫物资生产线就正式投产。日均3000套防护服和40万口罩的产量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 

  3月后,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新兴皇苑制衣的服装外贸订单几乎全被取消。据肖国臣介绍,现在公司一半的产能用于生产国内服装订单,另一半产能则继续生产防疫物资,出口海外支持全球抗“疫”。肖国臣表示, 服装外贸业的未来还是要看国外疫情的情况,预计短期仍会面临很多困难。“在寄希望于扩大内需的同时,我们企业也要主动寻找出路,肩负好社会责任。” 肖国臣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