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大连以高质量发展引领辽宁全面振兴

《北京周报》记者 李一凡  ·   2019-10-0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大连;高质量发展;财经
打印
纠错

  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大连在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增幅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大连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产业动能、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大连的引领作用愈发明显。 

 

  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升级

  作为著名的海滨城市和避暑圣地,大连有着“时尚之都”、“浪漫之都”的称号。优美的城市环境和海滨风光的背后,隐藏的是老工业基地不曾停歇的转型升级的脚步。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通过不断的发展,大连已经成功地实现老工业基地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聚集地转型,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优秀实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 

中车大连生产的复兴号CR200J型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北京周报》记者 张巍摄)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大连”)始建于1899年,至今已走过两个“甲子”,现已成为我国唯一具有同时自主研制并批量出口大功率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大功率中速发动机、现代城轨车辆的国家重点大型企业,被誉为“机车摇篮”。但对于拥有辉煌历史的中车大连来说,一直有一个未尽的心愿,就是让国产机车跑上“世界屋脊”。 

  20067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这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但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研发生产高原内燃机车的能力,所以只能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购买了78NJ2型高原内燃机车。“因为高原的特殊性,进口的这批车的运行也十分不稳定。而且随着青藏线的延伸,机车数量也逐渐不足。”中车大连副总经理王大伟说。 

  在这种情况下,中车大连毅然肩负起了高原内燃机车国产化的重任。面对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紫外线强、燃料无法有效释放能量、坡度大、桥梁隧道多等问题,中车大连以独家研制的和谐N3型机车为基础,攻坚克难,历时多年最终在2013年研发出适合高原的和谐N3高原型机车。“第一批30台和谐N3高原型机车在2014年成功上线,今年第二批36台车也将跑上‘世界屋脊’。机车越来越稳定,我们在青藏线上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王大伟说。 

  现在,中车大连的机车已经覆盖了全国18个铁路局,公司已累计生产机器12700台,全路机车保有总量的50%以上都是中车大连的产品。在为国内提供铁路产品和服务保障的同时,中车大连也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不断走向国际。从1993年向缅甸出口机车开始,中车大连的机车已累计出口至24个国家和地区。而近年来,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中车大连的市场愈发广阔。2014年,公司承揽南非内燃机车232台,成为中国企业内燃机车出口海外最大的单笔订单。2016年,公司向新西兰交付完成了第四批内燃机车供货合同,合计总量达到63台,成为新西兰铁路运输的主力车型。“通过‘一带一路’,我们不仅输出产品,还输出技术和服务。我们的目标,是把中车大连打造成世界轨道交通及相关领域最值得信赖的综合服务商。”王大伟说。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位于大连中南部的金普新区是我国第十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新区。依托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连保税区、大连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先导区,自20146月正式设立以来,金普新区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的平台优势,吸引了大批外企。在金普新区内,共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4000余个,66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在此投资办厂。 

  由于历史及地缘等原因,大连与日本的经济交流十分活跃。大连是中国和日本开展经济合作最早的城市,日本对华投资额的10%集中在大连,同时这里也是日企到中国投资效益最好的城市。日企对大连始终保有较高的关注度,也是金普新区开放合作的重要对象。 

  “金普新区目前共有日企1800余家,占全区外资企业比重高达36%,产业涵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行业和领域。从2017年至今,共有山崎马扎克机床、富士冰山售货机等80个新批和增资项目,投资金额约3.25亿美元;日本电产、佳能办公设备等30余家企业相继扩产扩建或进行设备增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6亿美元。日企在金普新区的投资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金普新区商务局日本组临时负责人马克纬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在金普新区相关政策支持下,日企在金普新区也在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日企对金普新区的投资,已经由传统的大规模直接投资,转变为包括城市建设、医养健康、商贸物流等在内的多领域、多形式的经贸合作。 

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的血压计制造车间。(欧姆龙供图)

  金普新区内的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每天有4.5万台电子血压计和3.5万支电子体温计及3万台其他健康医疗产品在此生产,并销往世界各地。欧姆龙起初来到大连,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把大连定位为一个生产基地。随着中国经济和大连经济的转型发展,欧姆龙在大连的投资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也显现出了新的变化。欧姆龙今年增加投资3亿元新建生产线和研发事务大楼,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在海外唯一的研发中心也设在了大连。通过事业整合,欧姆龙已在大连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大连的经济充满活力,工厂内也充满活力,我来到大连的目的就是想把这种活力带回日本。大连为我们提供了完备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大连最大的魅力所在。”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经营企划部部长森田将崇说。 

  为了吸引日企来金普新区投资,为日企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金普新区采取了众多举措。“我们在日本东京设有事务所,负责在日招商工作。根据最近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趋势,我们在20196月规划了日本工业团地二期,其规模远远大于第一期,总规划面积是28平方公里。为了配合新日本工业团地的招商,我们又制定了新的对日招商工作十条,涵盖了人才、科技等扶持政策。”马克纬说。

 

  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

  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外资企业“引进来”,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辽港集团大连港,是中国北方走向世界最近的海上门户,也是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大连港形成了“一岛三湾”(长兴岛、大连湾、大窑湾、太平湾)的布局体系,拥有现代化专业生产泊位195个,已建成世界领先的45万吨原油码头、40万吨级矿石码头、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7万吨级汽车滚装码头以及国内最大的海上客运港,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提供了便捷的现代物流支撑。 

  

  图为大连汽车码头。(张巍摄)

  在位于大窑湾的大连汽车码头,一辆辆轿车有序驶入滚装轮。投产运营十余年来,大连汽车码头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商品车水运的重要枢纽港、东北商品车进出口基本港,为奇瑞、黄海、东风日产、华晨宝马等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水运服务。 

  2018年大连汽车码头商品车吞吐量达82.6万量,近年来年度吞吐量复合增长率达到36%,现已开通大连至烟台、上海、广州、宁波等地的内贸航线和大连至日本、欧洲、美洲及地中海等地的外贸航线。”辽港集团大连汽车码头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郭英乔对记者说。 

  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也离不开金融领域的强力支撑。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是中国四家期货交易所之一,现有大豆、玉米等18个期货品种和豆粕和玉米2个期权品种,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塑料、煤炭、铁矿石期货交易市场。以大商所为代表的金融业正成为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内70%的豆粕和棕榈油、40%的豆油等现货贸易采用大商所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铁矿石、焦煤、焦炭等期货价格已成为现货贸易的重要依据。“大商所的目标是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商所副总经理王伟军说。 

  在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的同时,大商所还在市场和产业服务方面采取了诸多创新措施。大商所首倡的“保险+期货”试点已连续四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保险+期货”模式不仅保障了农户种植收入,也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解决了销售、融资等问题,在服务“三农”和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