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专题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时评:中国需要更多“傅莹STYLE”
• 2013-03-07 • 来源:中国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中国网3月6日讯 全国人大首位女发言人傅莹3月4日在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亮相,受到中外媒体关注和好评。

傅莹长期工作在外交一线,曾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和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使,有丰富的对周边、西方工作经验。她任副外长期间,中国外交在周边多场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战略安全的较量中赢得主动,对复杂局势的应对可圈可点。

傅莹的家庭幸福美满,丈夫郝时远是国内顶尖的民族学、人类学者,女儿正在工业设计领域初展身手。在中国外交圈里,除了傅莹外,杨洁篪、王毅等高官的“家庭和谐指数”都公认很高。

傅莹的成长历程与很多同龄“50后”一样,曾被无常的命运抛来抛去,充满困苦和曲折,但也洋溢着宽宏和温情。从文革动荡、上山下乡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他们在不肯停歇的时代变迁中沉淀出自身厚重的内涵,而今已在领导中国。

选择经历丰富的高级外交官作“两会”发言人已经成为传统。这是有益的作法,折射出中国高层将中国发展与外部世界紧紧相联的意志。在她的人大“首秀”上,傅莹一一回答了记者们几乎涵盖中国所有内外热点的提问,从自身经历和感受出发,摆事实,讲道理,立场坚定,语调平和,又不乏个人发挥,总体是成功的。

在这场记者会上,傅莹对外交事务的拿捏显然比国内问题娴熟。这对刚刚转换角色的她来说很正常,相信不用多久就会变得均衡。开阔、深邃、理性的世界眼光和丰富的涉外经验将会成为傅莹履行好全国人大发言人职责的的巨大优势,也恰恰是即将迎来又一个改革开放春天的中国各行各业高级人才们所需要的。

在探索用外界听得懂的语言、易接受的方式增进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对中国认知方面,傅莹也许不是绝对成功的,但却是非常刻苦、用心和早起的。她在派驻西方国家期间,经常向当地政要、媒体人和公关公司讨教这方面的问题,受益匪浅。

2008年4月,刚刚经历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活动受冲击风波的驻英国大使傅莹,有感而发写下《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一文发表于英国报章。针对西方对中国的种种偏见,她写道,“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她还写道,“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知中国。”文章在英国引起不小的反响,很多读者写信给她表示要重新认识中国、思考西方。

傅莹的风格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和话语面对世人的问题。这是长期困扰中国的一个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复兴和崛起能否最终成功撞线。

未来中国的本质将是宏大和刚性的,但无论是外在还是内里都应不失典雅、温婉和精致。世界的中国观是复杂的,有对“中国机遇”、“中国合作”的期待和倚重,更有对“中国威胁”、“中国强硬”的怀疑和误解。这是正常现象,中国不必过于敏感、急于自证,更不应强迫外界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思考问题。用刚柔并济、理性平和、接得地气的话语和行动讲述、表现中国,比生硬的官话、套话更能赢得外界理解和欢迎。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代表:收入分配改革应成考核政府约束性指标
公安部:流动人口有望落户长期工作地
北京市长:推动首都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动机制
外交部副部长:对外政策并非软弱 是大侠风范
外交部:朝鲜半岛应以和平机制取代停战机制
埃及法院裁定总统所定人民议会选举日期无效
安倍加强修复日韩关系 对华态度仍强硬
日执政党高官称期待5月实现日中首脑会谈
习近平: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温家宝:希望国家越来越美好 人民越来越幸福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专题导航更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养老金之困
外国人眼里的科学发展观
中德建交四十周年
中国与美欧日的稀土“博弈”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