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贾庆林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2013年03月03日新华网)
笔者看大会视频直播,从一个侧面发现会风在转变,即报告中“掌声少了,掌声时间短了”。“掌声少了”,大概就两次,一次是贾庆林报告完过去五年成绩后,提出“各位委员,过去五年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中共中央坚强领导、重视关怀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热……,也是人民政协各参加单位……。在这里,我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响起第一次掌声,再就是报告结束时响起掌声。“掌声时间短了”,即每次掌声不超过一份钟,不像过去,被媒体描写成“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其实,掌声多与少代表不了什么,关键是认真听报告,便于讨论审议。
由掌声少了联想到今年“两会”会风转变的更多表现。外媒对这些变化更为敏感。新加坡《联合早报》3日刊发署名文章称,春节刚过,“两会”又来。作者认为,“今年取证过程要比往年容易,梅地亚新闻中心大门敞开,没有了武警站岗,背包也没要求过安检,真是新气象!”据报道,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精简纸质文件材料的印制和发放,仅此项无纸化办公措施可节省会议支出200万元人民币。
减少封路,控制交通管制,此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民众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全国两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活动,无疑更能深得人心。如果说这些表面的会风转变让公众眼前一亮,那么,接下来两会如何“民众呼声、会有所应”,比如,政府层面的重大改革如何推进,涉及民生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司法公正等切身利益问题,会有什么新的动向,在这些话题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能否与有关方面激辩较真,真正表达民众的诉求。这更是转变会风的根本所在。希望今年“两会”在会风转变上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