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村里,活在老百姓心里,才能火下去”——传播和扎根不偏废
当一项传统技艺拥有“迈步走”的底气之后,如何借媒介传播为其助力,是当今信息时代值得研究的问题。李荣启指出,除了项目传承人自身的努力,政府应主导并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加大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还拿少林武术来说,如果没有《少林寺》、李小龙、成龙电影的热映,中华武术的传承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陈小申说。范周则进一步提倡“传播式保护”,即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方法,影响受众,使非遗财富的魅力得到充分体认。他还把眼光投向世界,认为优秀的民间技艺应该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作为中华文化使者步入国际舞台。
“高雅艺术、时尚元素、西方文化……随着信息闭塞时代的结束,人们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这是很多民间技艺发生变异的重要因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薛艺兵等人则不无忧虑地看到,立体化传播是一柄双刃剑,既传扬了非遗技艺,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非遗面貌。
对此,傅谨认为,我们的官员、学者和民间艺人应养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充分的自信和爱惜。也正是因此,土生土长的非遗技艺走出国门、惊艳世界固然可喜,但更值得期待的是,这些传统技艺能够重新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焦点,在乡村里、群众间热起来。“如果河北人都不喜欢评剧,其他地方人凭什么喜欢它?一种文化只有活在村里,活在老百姓心里,才能火下去。如果乡亲们仍然把会唱地方戏的人看成村庄的骄傲,如果老百姓热爱和继续自己的传统,那非遗才能有真正光明的前景。”贾磊磊也呼吁,不能把非遗的传承开发和当地人的生活隔离起来,非遗一定要在它萌芽的文化土壤上才能健康生存。因为,“我们要的不是一种专供学者讨论的文化,而是一个能够生根、开花、结果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