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艺品应在流通中传承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专题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非遗”工艺品应在流通中传承
• 2012-05-29 • 来源:文汇报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22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次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中国“非遗”正大规模地获得世界认可。“非遗”一旦申请成功,如何保护、传承,已经成为需要面临的新问题。

 

让“非遗”回归大众生活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非遗”手工艺人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巡回展”现场展示绝活,使无数上海市民近距离接触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激发了对“非遗”的社会参与热情和全民保护意识。

今年9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杭州举行。这次博览会的近600个项目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其中包括蜀锦、龙泉青瓷、景宁畲族彩带编织技艺、东阳木雕、金石篆刻、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许多国家级“非遗”项目。这次“非遗”博览会集展览、演示于一体,可亲,可看,可感。而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也同样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有关专家认为,类似的“非遗”博览会面向民众,立足民俗,展示精品,使“非遗”回归大众生活,对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和繁荣颇有助益。

 

在流通中传承“非遗”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裘国樑告诉记者,“非遗”中的手工艺品,不仅是艺术品,也是商品。商品应该要在市场上流通,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其价值也能得到体现。

中华老字号品牌委员会主任丁惠敏谈到,她去日本考察时发现,日本在建造五星级酒店时,都要求业主在大堂开设一家“非遗”精品店。该商店不仅陈列和出售“非遗”手工艺品,现场还有人直接演示。

裘国樑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象征的意义——“循环,永不消失”,显示的是一种“以非遗养活非遗自身”的自我循环机制。“让年轻人看了很时尚,让外国人看了很中国,让老年人看了很怀旧”,这也正是“非遗”的活力所在。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专门开展了“非遗”精品推介会。目的就是让企业选择适合自己营销模式的“非遗”精品,使“非遗”更好地流通起来。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看来,虽然目前中国已经有26项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但依然是少得可怜。张庆善认为,加入名录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入之后的保护更加重要。“非遗”的许多内容与百姓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积极探索“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比如中国的剪纸,以艺术品的形式进入了审美与收藏的行列;再比如唐卡,本来是宗教寺庙的用品,现在也成了许多人的收藏品。这种活态的保护更有生命力。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我国开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
驾驶人17条新规9月底前全面落实
2015年中国有望成世界最大消费市场
中国欢迎菲律宾尽快派驻华大使到北京上任
穆尔西和沙菲克埃及总统选举首轮胜出
法英希望与俄罗斯联合解决叙利亚问题
安南抵叙敦促对胡拉镇事件“采取措施”
日本政府负债达1042万亿日元刷最高纪录
温家宝要求推进改革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温家宝会见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第11期
2011年第10期
专题导航更多

2012年全国两会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受过西方文化洗礼的新兴知识阶层,是接触过新思想,拥有新观念的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而使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重建之路——汶川地震三周年
叙利亚政局危机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