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明天
垮塌的山体、倾斜的房屋、断裂的路面……曾经的北川老县城在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9•24”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的侵袭后,早已变得面目全非。这里是程丕义最熟悉也是最伤心的地方。除了今年清明,程丕义在地震后百日、每年春节、清明和地震周年都要回来祭奠女儿。
2010年5月14日,北川擂鼓镇接待中心正式揭牌。老县城经过周边地质灾害治理、道路修复和标识标牌安装,已变为地震遗址,并于翌日面向社会公众适度开放。每天限定参观人数为1000人,在接待中心乘车统一前往。
北川地震纪念馆及遗址保护项目建设资金为6.77亿元,以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的规划成果为依据,策划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地震纪念馆建设项目,同时委托相关设计单位开展地震遗址保护核心区外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策划。地震遗址博物馆争取在“5•12”地震三周年之际实现全面开放。
“再往前走100米就是我原来的家了。但是,我不想回去。”这位41岁的藏族汉子幽幽地说。
在乘车回北川新县城的路上,程丕义沉默不语,静静地望着窗外:由西北向东南蜿蜒流过的安昌河将北川新县城一分为二,左侧是远景规划用地区,右侧是已建成的居住生活区、商业服务区、学校文教区、公共服务区和规划中的工业园区。河的两侧还规划了四季常青的生态走廊,对四面环山的新县城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2009年5月12日,北川中学正式动工,成为北川新县城开工的首个项目。杜洪岭作为山东省驻北川工作联络处官员,参与了从搭建板房、监督工程质量到后续维护的对口援建全过程,见证了北川新县城从无到有的异地重生。
据杜洪岭介绍,山东省共援建城镇安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绿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6大类82个项目,总投资44亿元。在援建工作中,注重优化环境,加强重要河流治理和防汛,加强生态保护,积极推广利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县城绿化面积达到134万平方米,人均绿地4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6%。多个援建项目获得四川省最高工程量量奖“天府杯”。
此外,在北川新县城的设计中,特别考虑到抗震、防灾——所有建筑抗震设防Ⅶ度基本烈度,紧急、临时、固定的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与学校公园绿地、体育场馆、纪念馆、城市广场等公共设施有机组合;安昌河防洪标准设计为30年一遇,两条支流防洪标准设计为10年一遇。
2010年9月25日,山东援建的北川新县城整体移交北川县政府。2011年1月23日,北川新县城正式投入使用,万余名受灾群众在震后第三个春节前入住新县城。
“援建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工程质量,重于泰山,”杜洪岭由衷地说,“我们的建筑项目可以做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
目前,北川新县城已具备了居住、医疗、教育、商业、旅游、休闲等基本功能,具备了承载生产、生活的基本能力。随着居民的陆续入住,占地7600平方米、被称为“羌族风情一条街”的商业步行街巴拿恰(羌语“做买卖的地方“)的招租工作也进入到关键阶段。这也是北川新县城的中轴线。
此外,北川县政府采取“六进六送”模式,即进乡镇、进街道、进社区、进救助站、进安置点、进就业单位,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补贴、送保障,整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织)的资源,将职业教育和失业农民工培训紧密结合,采取多种措施为新搬迁居民解决再就业问题。
回到新家的程丕义看到已经放学的多吉正在画画,又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地震一周年时,程丕义曾对记者说,最大的心愿就是搬进新县城,把儿子抚养长大。现如今,搬新家的愿望已然实现,儿子也在茁壮成长。
“很多原来的邻居现在又在这里聚齐了!如果住板房区有工作和搬进新家没工作让我选,我宁愿选后者。”黄桂琼的回答朴实中透着坚定,“北川新县城还在建设当中,我们有这么好的房子住真的要感谢政府!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