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2 寻找遇难者名单
名单仅总数1/30亟须“补课”
篡改教科书,声称“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谎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右翼否定历史、美化侵略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30万”一直是他们主攻的焦点。
有关专家认为,在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被作为判例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将侵华日军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成为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典型符号。而日本右翼之所以紧紧抓住人数问题攻击,其目的却在于否认南京大屠杀本身,以此美化甚至彻底否认曾经犯下的侵略罪行。
不仅如此,我国学者仍在质疑的“倒逼”下不断用研究和铁证,接近历史真相。
从事南京大屠杀埋尸记录研究三十年的学者孙宅巍说,他的研究证明,除了还有大量日军自行处理尸体或零散埋尸记录因难以计算,仅慈善团体等埋尸记录的不完全统计就有24.6万具之多,大量被日军抛尸长江的还不在此列,可见30万遇难者的数字,绝不是虚构和夸大。这成为日军在这一暴行中杀害我同胞达30万人以上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
然而,不可否认,遇难者名单的缺乏正是与人数认定的争议相伴的。一直以来,这让许多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学者如坐针毡,在纪念馆内的遇难者名单墙上,名字只有10505个。尽管与1995年时仅有3000个姓名相比,已增加了数次,但与30万相比显得尤为不足。
“对死难者名单的补课,是中西方一切受害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这些囯家史学工作者共同的追求。”孙宅巍说,相比别的国家,我们研究的时间间隔太长。抗战胜利后马上就是内战,内战后又是抗美援朝,紧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民国史一度成为禁区,而南京大屠杀正好是民国史的一段,所以对它的研究就受到了限制。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始终认为‘人数问题’从学术层面上是可以讨论的,不是说要去跟日本右翼打什么口水仗,而是要立足自己,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孙宅巍说。
关键词3 设立国家公祭日
9年前有政协委员提建议
今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早在9年前,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这样的建议。
2005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赵龙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建议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纪念馆应升格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建议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
赵龙当时接受新京报采访说,每年12月13日应在大屠杀受难同胞遗址处举行公祭活动,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让国人永远铭记。现在每年南京市民都会自发举行悼念活动,但这应该是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事,不应只是南京市民参与。
2012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第三次递交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议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
今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就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向会议作了说明。
李适时说,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三天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12月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给赵龙、邹建平等11人颁发了“特别贡献”奖章。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以不同的方式,为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传播、为纪念馆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