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11月4日晚,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结果出炉,共和党以不可阻挡之势夺取参议院的多数席位,并且增加在众议院、州长,以及州议会的席位。《华盛顿邮报》将此次选举冠以“共和党浪潮”的说法,说明共和党在选举中的主导态势。美国联邦政府与国会出现分别由两党控制的“强分治”局面,势必会对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剩余时间的统治产生重要的影响。
“共和党浪潮”
此次选举中,国会众议院全部435个议席、参议院36个议席,以及36个州长的席位进行改选。截止到当地时间5日晚,多数结果已经产生。事实上,此前许多分析人士都认为这次选举将出现不利于民主党的“一边倒”态势,然而共和党的表现却好的出人意料。
选举中,共和党不但扩大在众院的优势地位,从234席扩至242席,还在参院拿下原先民主党控制的阿肯色、科罗拉多、艾奥瓦、北卡罗来纳、南达科他、西弗吉尼亚和蒙大拿州7个州的席位,并保住自己控制的佐治亚、堪萨斯与肯塔基州,由此席位从45增至52,成为参院多数党。值得一提的是,原先的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年初以来选情多次告急,最终却在“共和党浪潮”的推动下以15.5%的比分优势大胜民主党参选人,成功晋级参院多数党领袖。
此外,在已经揭晓的36个州长选举中,共和党州长从原先的29人增长为31人,斩获的州包括伊利诺伊、阿肯色、马里兰和马萨诸塞州。而且,媒体普遍预计,在尚未最终揭晓的州议会选举中,共和党可能掌握更多的地方立法机构,从而形成民主党难以撼动的美国“山河一片红”的格局。
反奥巴马的“公民投票”
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都认为,共和党此次大胜其实并不在于他们更得民心,或者政策主张更获美国人民的青睐,而在于民众将对华盛顿的政治恶斗不断、自身经济状况不佳、社会矛盾突出的不满,统统发泄在奥巴马身上,民主党参选人则成为被殃及的“池鱼”。
奥巴马二任以来,民主党政府在一系列内外危机上应对不力,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也降到低谷。去年国税局查税丑闻、司法部搜集美联社记者电话丑闻与国安局大规模监听丑闻等系列事件曝光后,奥巴马的支持率跌至2008年以来最低的41%,迄今仍徘徊在40%左右。今年除国内议程难以推进外,中东战火再起、“伊斯兰国”恐怖势力在伊拉克攻城略地,以及克里米亚危机等,再次显露出奥巴马政府面对外交危机缺乏战略、疲于奔命。《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在10月下旬举行的民调显示,51%的受访者不认同奥巴马的作为。
共和党准确地把握了民众的不满心态,将此次选举打造成反对奥巴马的“公民投票”。他们刻意将民主党参选人塑造成奥巴马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声称选择民主党就是选择过去六年华盛顿的“老路”。同时,“不受欢迎的”奥巴马在许多民主党人看来已成为“选票毒药”,因此刻意与他拉开距离、甚至拒绝总统为其站台成为今年选举中的“怪象”。例如,谋求连任的科罗拉多州民主党参议员马克·尤德尔就声称,自己是“白宫最不想看到的人”。然而,与本党总统拉开距离的做法可能并非明智的选战策略,像尤德尔本人就最终落选。
两党恶斗延续?
联邦政府与国会出现“强分治”态势后,势必对奥巴马总统后两年的统治产生重要牵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将再现两党恶斗局面。事实上,选后美国政治确实将面临极化加剧或者趋缓的“十字路口”。从目前态势来看,若干因素显示美国政治中党争局面可能趋缓。
其一,近年来美国政治极化已被学者认为达到“无以复加的顶峰”,若情况继续恶化对两党均不利。2013年10月,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关门16天,使得直接导致政府停摆的共和党民意支持率降到1992年以来最低的28%。近期《华盛顿邮报》民调也显示,两党支持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民主党的支持率为30%,共和党仅为25%。痛定思痛,两党都认为原先走边缘路线的斗争方式必须改变。
其二,选举中胜出的共和党多为温和派,有利于两党达成妥协、实现合作。今年的党内初选中,共和党在参选人的挑选上尽力避免重蹈2010年中期选举的覆辙,在传统保守派与茶党支持者的对决中,能够对民主党造成挑战的传统保守派在多个州胜出。在共和党夺取国会控制权后,茶党的影响力虽然难以避免,但是其气势已经得到抑制,这也有助于两党达成共识。
其三,共和党出于在2016年大选中谋求有利竞争地位的考虑,可能有意与民主党在双方有共识的议题上达成妥协,这也将促使美国政治实现稳定。实际上,许多选民都认为,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对治理国家缺乏前后一致的计划。共和党虽成功将对奥巴马的不满作为竞选主题,然而他们最终必须告诉选民,掌控国会后将如何统治这个国家。毕竟2016年大选,民众要看的是共和党统治的政绩,而不是与奥巴马斗争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