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无规划成为择业“软肋”
32岁的张千是吉林省农安县人,几年前他从长春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就面临失业的窘境,赋闲一年后,他找到了一份客车厂临时工的工作,每个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使他的生活入不敷出。专业不对口、工作没热情、工资待遇差,苦“熬”了三年之后,他终于下了辞职的决心。
同样来自农安县的刘磊今年25岁,别看他岁数不大,但在“社会大学”中他算得上是张千的“师兄”。高二没念完的他就只身一人闯社会,偶然间,他看到了长春某家具城招收贴壁纸学徒工的告示,他便报了名。头一年,他专心学习手艺,分文不挣。第二年手艺渐渐熟练,每个月可以拿到两三千元的工资。干了两年以后,他就可以独立揽活,一个月八九千元的收入不成问题。
在老家,乡亲们自然而然将二人进行比较,“念了四年大学还赶不上高中没毕业的,这学不是白上了?”张千在家人的劝说下,决定放下身段和刘磊一起干装潢。虽然目前张千还处于学徒阶段,一个月也就两千多的收入,但是他很满足,“当初考大学有点急功近利,并没有对职业作出清晰的规划,毕业后仍然迷茫。现在学会了这门手艺,这辈子是饿不着了。”张千说。
这类事例在当今社会并不鲜见,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也平认为,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轻工”的传统,而现实中,技能型人才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比较大,稳定性较差。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就业不是短期行为,不能单纯地看短期就业难的问题,而是要看可持续性和发展性,时下,这正是技能型人才就业的“软肋”。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社会要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转变为个人能力的推崇。”黄也平说。
“技能型”、“学术型”殊途同归
“上初中的时候就是想考个好高中,高中的时候就是想考个好大学,至于以后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再去想的事情。”当问及职业规划时,长春市一所高中的刘同学这样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刘同学一样,对未来的职业选择盲目无规划的学生不占少数。看高考分数、听父母安排成为受访学生的主流心态。
迟学为认为,在技能型或学术型的选择上,教育首先要做好“两个引领”。第一,人生规划需趁早,尽早引领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另外,社会要大力倡导、弘扬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如今扭曲的社会风气让很多家长认不清形势,认为上二三类大学毫无意义,考不上好大学就一无是处。如果社会上能够倡导引领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就会改变教育者、家长和学生的观念,节省社会资源,避免人才浪费。”迟学为说。
对于实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认为,所谓的学术型培养方式是基于理论研究为主的,进行更加精深的研究;而技术技能型培养方式更加强调实用性,“上了技能型的院校你也可以继续深造,可以读硕士、博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人尽其才,都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