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在2009年底始于希腊、逐渐蔓延至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欧债危机,经过两年多的挣扎,最终还是无法避免的将西班牙、意大利乃至法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拖下了水。
进入12月以来,所有人将目光聚焦于挽救欧洲"最后的希望"欧盟峰会,但与之前所有的努力一样,这一次峰会没能力挽狂澜,以国际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各方发出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降级警告接连来袭。"最后的希望"带来的也许只是又一次幻灭。
十月峰会拿不出"定心丸"
2011年10月26、27日,欧盟各国领导人召开了危机爆发21月以来的第14次危机峰会。经过将近11小时的艰难谈判,各方终于在27日凌晨达成"全面债务解决方案"的一揽子协议。从会后各方表态来看,会议取得了相当积极的成果。
协议内容包括,欧元区计划将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 FSF)杠杆化,但协议并未给出具体数值;在银行业资本重组方面,各国达成共识,欧元区银行需在2012年6月前达成9%的一级资本充足率。
此外,作为一揽子协议中谈判最艰难的部分,各国领导人与私人部门投资者在一度陷入谈判僵局之后,最终同意将其所持希腊债务进行50%的减记,也就是按照票面价值将损失一半,以减轻希腊的债务负担。
这三大支柱方案的出台似乎是降低了欧债危机的外溢效应,欧元也随即一跃而起,兑美元再创近六个月新高。然而,市场昙花一现式的反应印证了人们对这场危机救赎依然存在非常大的质疑。
回想一下,希腊苦撑两年,可终究未能逃脱债务违约的命运。由于形势所迫,今年7月,欧元区领导人首次提出让持有希腊国债的银行等私人投资者参与对希腊的救助,以换发新债等形式接受希腊延期还款,相当于减记21%的债务,但时隔仅3个月后,这一数额已增至50%。
单就E FSF救助规模就足以让人们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资金从何而来?欧盟表示希望通过担保的形式,将E FSF通过4至5倍杠杆化放大至万亿规模。但关键是,谁将扮演欧元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来充当这个"杠杆"?从欧盟峰会后的发债表现看,意大利最新发行的11年期国债收益率高达6.06%,远远高于9月份发债时5 .86%的水平,也是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新纪录。
显然,债权人和投资者并不认可欧盟的所谓"全面危机解决方案"。
包括当时尚未卸任的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内的政界人士和经济学家也纷纷表示,峰会虽取得积极成果,但由于各国达成的协议还缺乏细节,而且落实协议内容还需要大量工作,因而对一揽子协议的作用仅仅保持"谨慎乐观"。
不仅如此,危机之源的希腊在此刻出人意料地上演了一场公投"闹剧"。
10月31日,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提议对峰会达成的希腊援助计划进行全民公投,令欧盟官员和希腊国会感到震惊,引发欧美股市连日大跌,令欧债危机前景再生变数。
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誓言要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阻止希腊公决导致欧盟峰会达成的协议泡汤,他们警告称,若希腊政府拒绝采纳10月26日欧盟峰会一致通过的决议,希腊有可能退出欧元区,将不会获得第六批援助贷款。
意大利国债"步步惊心"
在希腊闹剧以政府更迭暂告一段落之后,欧债危机的"风暴眼"正式转向意大利。
11月以来,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再超出7%的危险水平,全球金融市场受到重创,意大利会出现债务违约,更担心意大利债务规模会大得无法救助而伤及全球经济。在此背景下,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政府受到来自国内外各方的压力,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
11月8日,意大利国会众议院对本国政府财长预算改革方案的投票表决,这被视为对贝卢斯科尼政府独力应对本国债务困局的信任投票,但结果显示贝卢斯科尼领导的政府已失去了优势地位。无奈之下,此前多次否认辞职传言的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宣布,将在意大利议会通过欧洲联盟要求的经济改革方案后辞职。
投票结果公布后,意大利股市股指下跌超过200点,其国债与德国同期国债的利差逼近500个基准点,再创欧元区成立以来新高,十年期国债年收益率超过6.7%,逼近外界认定的对外求援标准7%。
由于意大利国债收益率持续亮红灯,欧洲清算所LC H C learnet9日宣布提高对意大利各期限债券相关的初始保证金要求。针对7至10年内到期债券的保证金要求提高5个百分点,至11.65%,针对10至15年内到期债券的保证金要求提高5个百分点,至11.80%。针对15至30年内到期债券的保证金要求提高5个百分点至20%。
这一消息令市场低迷态势难以收拾。意大利2年期、5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面突破7%关口。意大利2年期、5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飙升至7.52%、7.71%和7.44%的欧元诞生以来最高水平,该国主权债务信用违约掉期(C D S)费率也再度走高至530个基点以上。
市场开始担心,意大利或许将成为继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之后的第四张"多米诺骨牌"。7%一向被认为是欧债危机中各国国债收益率的"生死线",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就是在国债收益率突破这一"生死线"后不得不寻求欧盟援助。
意大利总负债高达1.9万亿欧元,超过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三国负债总合,具有"大而不能倒"的系统影响力。分析人士表示,意大利2012年有近2000亿欧元国债到期,还有逾1000亿欧元的融资需求。面对意大利规模庞大的未偿付债务,E FSF只是杯水车薪,而扩容E FSF至1万亿欧元的能力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意大利紧缩法案于11日、12日分别在意大利参、众两院获得通过。12日,贝卢斯科尼向总统纳波利塔诺递交辞呈,成为欧债危机两年前引爆以来欧元区国家第四位下台的总理。次日,马里奥·蒙蒂接任总理,负责组建过渡政府。
市场对意大利的"换帅"之举持乐观态度,任命宣布后,欧元对美元创下两周以来最大涨幅,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也因新政府组建前景而回落。各界此前认为,意大利或许出现了一丝希望。
但好景不长,15日,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短暂回归7%以后重新升至这一关口上方,5年期国债信用违约掉期(C D S)也有史以来第一次升至600个基点上方。
意大利主权债券市场无法阻止地陷入崩溃状态,欧洲由此进入更危险阶段,意大利不得不寻求欧盟援助的日子或许不再遥远。
欧元区全面"沦陷"
几日之后,西班牙就此拉响债务危机警报。18日,西班牙发售35.6亿欧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大幅飙升,10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6.975%,最高收益率更突破7%,创下近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在一个月前,西班牙发行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还只有5.433%。
20日,西班牙提前举行大选,萨帕特罗政府下台,拉霍伊领导的人民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选举。至此,"欧猪五国"都已完成政权更迭。
危机步伐并未就此打住,一向被认为安全的欧洲核心国相继"沦陷"。
18日,法国拍卖70亿欧元债券,2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由10月时的1.31%升至1.85%,5年期国债利率由上月的2.31%升至2.82%。虽然这一收益率尚且处于安全水平,但值得一提的是,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扩大8个基点至3.79%,与德国同期国债收益率的价差突破200个基点,这是欧元区创立以来的首次,也标志这欧债危机正式向欧元区核心国蔓延。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21日表示,法国国债收益率上扬,且经济增长前景更趋疲弱,可能对法国的主权评级构成负面影响。穆迪指出,在当时的国债收益率的水平下,法国所需支付的长期融资成本是德国的两倍。
穆迪的警告引发市场各界对法国A A A评级的质疑,不少人说,法国的最高主权评级其实已是"名存实亡"。
事实上,从荷兰到芬兰乃至奥地利,几乎其他所有欧元区国债均遭遇抛售,国债收益率均出现大幅上升。
23日,一直作为欧元区"稳定剂"的德国10年期国债发行也遭遇挫折。当日,10年期德国国债标的利率为1.98%,超额认购率为1.1,远低于1.56的年内平均超额认购率。在市场乏人问津的情况下,德国央行被迫自行购买了此次国债拍卖规模39%的国债,才保证了此次拍卖顺利进行。
穆迪称,欧洲的债务危机正在威胁全部欧洲主权国家的信贷情况,意味即使A aa评级的德国、法国、奥地利和荷兰都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