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快服务业发展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本刊特稿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中国加快服务业发展
本刊记者 兰辛珍 • 2012-12-27 • 来源:《北京周报》2013年第1期 1月3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中国政府鼓励外商扩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国务院12月12日公布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相关部门官员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规划》特别提出,垄断性服务行业的改革要不断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要进一步完善。

这是中国首个以服务业为主的五年规划,在这一规划里中国政府提出,在未来几年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要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要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在中国,国有资本涉足服务业的积极性远不及民资和外资,因此,这一规划将给民资和外资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在过去五年里,外资在中国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医药卫生等领域的投资比较活跃,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申银万国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未来几年,外商在中国服务业的投资领域将有更大突破,投资手续也会越来越便利。

促进内需

“《规划》的出台将加速服务消费的发展,也将使居民消费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

目前,在中国国内居民的消费结构中,商品消费仍然占据较大比重,服务消费占比较小,且增速也远低于前者。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在近30年中,商品消费增速最低也保持在两位数,而服务消费增速目前仍停留在个位数。

赵萍认为,中国服务消费发展有两个瓶颈,一是个别服务行业存在垄断,例如通信、成品油销售等行业;二是生活类服务业发育不足,如家政、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等,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赵萍表示,《规划》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提出了“深化电信、铁路等服务行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以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电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市政等行业,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等等改革性政策,这些政策将释放更多行业发展潜力,刺激更多消费增长点。

申银万国的报告表示,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为中国经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就业保障。

报告认为,导致中国城镇化率偏低的主要因素是,中国过度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化工行业,而这些行业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拉动并不强,而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明显好于工业。《规划》提出要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到2015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就业的增加将给消费带来潜在动力。

服务业比重将超工业

目前,三次产业在中国GDP中的比重,工业占比第一,服务业第二,农业第三。根据《规划》,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0年要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3.2%,这意味着到2015年该比重将超过47%。

《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等12个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健康、养老等9个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因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比较薄弱,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2010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6%,占GDP比重不到20%。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至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大都在43%左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而中国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支撑,特别是要改变国际代工模式,融入全球价值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赵萍认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未来中国服务业发展将表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原有工业中的服务部门将剥离出来,成为独立法人,为该行业的工业化提供服务。二是现有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的服务业将不断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中国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规划》表示,“十二五”时期,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和市场需求形势发生新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面临新突破,国际经济秩序出现新调整。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增多,有利于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具备服务业大发展的有利条件。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时期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必然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将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时期中国改革攻坚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完善,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完善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激发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赵萍说。

 

附:                            十一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4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9.9万亿元,增长1.3倍。

——主要服务业行业发展较快。“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5个门类的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8.7%、16.5%、11.3%、9.5%和8.3%。

——新兴服务产业高速增长。“十一五”时期,旅游、文化等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推动了电子商务、增值电信、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地理信息、动漫游戏、检验检测、气象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加速发展;认证认可、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家政服务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服务产业蓬勃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提高。“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6万亿元,年均增长25.5%,增速比“十五”时期提高8.5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4.7%,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时期,服务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竞争力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十一五”时期,金融机构、资本市场、铁路投融资体制、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邮政体制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税收、价格、收费等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明显提高。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26332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2893万人,年均增加578.6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4.6%,比2005年提高3.2个百分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就业方面,服务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北京之光”将照亮2013年北京元旦春节
中国有望连续6年黄金产量全球第一
宝莱坞歌舞剧《泰姬快车》中国巡演启动
我国10年帮扶1509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外交部:中国一直认真履行缴纳联合国会费义务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新站选址工作正式开始
马尔代夫总统希望继续加强马中关系
俄计划2020年前投入700亿美元发展航天
美国会领袖暗示年底前难达成“财政悬崖”协议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大会主席 希望联合国说公道话办公道事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专题导航更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养老金之困
外国人眼里的科学发展观
中德建交四十周年
中国与美欧日的稀土“博弈”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