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的美好生活_北京周报
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本刊特稿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牧民的美好生活
本刊记者 白 石 • 2012-12-27 • 来源:《北京周报》2013年第1期 1月3日出版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千百年来,生活在四川省西北部高海拔地区的藏族牧民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活。每到秋冬季节,高原天寒地冻的恶劣自然条件令牧民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四川省辖区内的藏区共有纯牧民11.16万户、53.3万人。绝大多数牧民都生活在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区。能否解决好牧民群众的定居安居问题,对于四川省藏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藏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2008年10月,四川省决定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大规模开展牧民新村建设。按照规划,四川省将用4年时间,在29个牧区县规划建设1409个定居点,从根本上改善藏区10万户、48万未定居和仅有简易固定住所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藏区牧民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过上安稳、富裕、幸福的生活。2009年2月该计划正式启动。

一转眼,2012年的冬天已经到来。四川藏区牧民们的生活改善得怎样了?近日,《北京周报》记者来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实地探访了当地牧民群众的定居生活。

安居有保障

麦尔玛乡位于阿坝县东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735平方公里。根据“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新建的定居点就坐落在成阿(成都-阿坝)公路的边上,交通十分方便。

记者在麦尔玛乡定居点看到,这里的建设规划科学合理,房屋错落有致,村民们家家户户都有单独的院落,外观设计既体现了藏族风貌,又富有现代气息,还有一条小溪流经定居点,颇有几分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而且,该定居点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道路、供水管网、水源点、输电线路、太阳能发电设备、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移动通讯发射塔、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据乡长其麦东升介绍,麦尔玛乡是阿坝县第二大乡,下辖亚昆玛、阿布洛、莫洼洛、兰错玛、色尔底五个行政村,村民全部以畜牧业为主。麦尔玛乡定居点建于2009年9月。目前,五个行政村的4888名居民已经全部入住。

“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我们乡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儿都住在定居点上,房子暖和,生活方便。年轻人就可以放心地去草场放牧了。”其麦东升说。

“牧民定居计划实施以来,牧民们的收益比原来有了很大增长。牧民既可以放牧,也可以进城打工和经商。今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3880元。”其麦东升说。

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为老百姓带来了诸多的实惠。这不仅仅体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善上,还包括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国家惠民政策落实到乡里,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其麦东升介绍说,“比如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牧民看病有了医保。定居下来后,小孩子上学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麦尔玛乡定居点还建有数个篮球场和休闲健身设施。记者看到虽然室外气温还不到零度,但几十个小青年正热火朝天地在那里打篮球。其麦东升说,“牧区以前没有篮球场地。现在男孩子们都喜欢到这里打篮球。年轻人的关系因此更加亲近了,也更有凝聚力了。他们也感受到了国家的关心和关爱。”

据当地干部介绍,定居点建设坚持“三靠”原则:靠近公路边、靠近场镇边、靠近县城边,让新型牧民定居村落达到交通方便、水源安全、通讯发达、有产业支撑、便于管理的要求,同时,也能避开地质灾害隐患,防止风口、雪崩、泥石流和冻土的影响。

乐业是关键

离开了麦尔玛乡,记者又来到阿坝州的若尔盖县唐克镇。傍晚时分,记者走进了唐克镇汾甲村定居点的一户人家。男主人贡秋甲,今年44岁,热情地带记者参观他的新家。

贡秋甲说,他一家有五口人,大女儿20岁,小女儿10岁,他的老母亲也和他们一起生活。他家在2010年搬进了汾甲村的定居点。这个200多平米的小院,总共花费了12万元,其中政府补贴了2万多元,另借了3万元低息贷款。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建房成本分配正好符合四川省制定的定居点建设筹资采取“政府补贴、公共财政支持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政策。

说起现在的定居生活,贡秋甲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说,“跟以前比,现在生活变化很大。以前放牧,人跟着牦牛走。以前住帐篷,又黑又矮,还不防雨。大女儿从小跟着放牧,当时条件差,没有机会上学。现在住在这里,通水通电,水就在院子里,有电视,有电话,非常方便。这里离市镇很近,小女儿上学很方便。”

当记者问他是否担心过定居以后的经济收入问题时,贡秋甲说,当初确实有顾虑,但现在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贡秋甲说,自己以前放牧,现在年龄大了,家里又没有青壮年男子出去放牧,所以就把自家的草场出租了,一年的租金收入有四万元。这几年唐克镇的旅游业十分红火,到了夏天,大批外地游客就会来这里欣赏草原风光,体验藏式生活。贡秋甲在家里搞起了农家乐,向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他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布置成客房用来接待自助游的客人。客房里有五张床,每个床位一晚上50元。游客多的话,还可以在客厅里放置床位。到了冬天,虽然游客较少,但是贡秋甲的妻子会做针线活,大女儿也跟着妈妈一起做,也可以贴补家用。记者看到贡秋甲的妻子正在绣一件藏式棉袄。她对记者说,这件纯手工缝制的藏袍完全可以抵御冬天的严寒,在市场上可以卖到500元。

“现在生活没有什么压力,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贡秋甲说,“将来还要送小女儿去县里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小孩儿上学,老人看病,这是定居行动计划给牧民带来的最直接的实惠。”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扎洛认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不仅改善了藏区牧民的居住条件,还解决了他们定居下来的后顾之忧。

扎洛对藏区牧区进行了长期的调研。他说,传统的游牧生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上学难和看病难。这也制约了牧区的发展。现在牧民定居下来,配套的公共服务一跟进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牧民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定居后的牧民开始重视教育。小孩儿上学受教育,将会加快牧区的科学发展,增加青年人的就业选择。因此,牧民定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带动效应。”扎洛分析说。

定居的牧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据了解,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在唐克镇的俄果村,才旦多吉村长介绍说,新农合的实施非常受村民欢迎。俄果村有村民732人,大部分都加入了新农合,每人每年只需交60元,在乡医疗所看病就可以报销90%。

除了教育和医疗,就业也是定居牧民十分关心的事情。

据唐克镇当地干部讲,为了让牧民定居后能更放心地过日子,各乡镇的定居点在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到配套产业建设。

以俄果村为例,由于该村紧邻黄河九曲第一湾风景区,近年来正在积极开发旅游资源,现在已经被打造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精品村。当地人说,这里是黄河唯一流经四川的地方,非常值得一来。而且附近还有一座香火旺盛的藏传佛教寺庙——索克藏寺院。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才旦多吉说,村里一直没有放弃将畜牧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但旅游业将是未来村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对此,扎洛研究员说,“牧民定居是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接下来,牧区群众的就业增收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扎洛认为,国家不仅要在当地增加就业岗位,还要加强对牧民的职业培训,扩大牧民就业渠道,从而让牧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目前,四川省藏区牧民定居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全省藏区已有10万多户牧民陆续搬入定居点。政府还通过工程招标在牧民定居区加强了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牧民定居生活相适应的教育、卫生事业,在全省藏区牧区基本实现了“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的目标。2011年,四川省统计局进行的一次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藏区牧民对定居工程的满意度高达95.9分。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北京之光”将照亮2013年北京元旦春节
中国有望连续6年黄金产量全球第一
宝莱坞歌舞剧《泰姬快车》中国巡演启动
我国10年帮扶1509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外交部:中国一直认真履行缴纳联合国会费义务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新站选址工作正式开始
马尔代夫总统希望继续加强马中关系
俄计划2020年前投入700亿美元发展航天
美国会领袖暗示年底前难达成“财政悬崖”协议
习近平会见联合国大会主席 希望联合国说公道话办公道事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专题导航更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养老金之困
外国人眼里的科学发展观
中德建交四十周年
中国与美欧日的稀土“博弈”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