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留在北大荒的青春
吕 翎 • 2007-06-12 • 本刊记者 冯建华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记录历史

2007年4月,中国第一本关于“北大荒”的全景式历史著作《北大荒六十年》出版发行,作者是一位79岁的老人,名叫郑加真,作为早期“拓荒者”,他在“北大荒”生活了49年。

1949年,在上海长大的郑加真,考入著名大学复旦大学中文系,时年21岁。次年冬天,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郑加真应征入伍。从朝鲜战场回来后,郑加真加入北京军委空军司令部,成为一名上尉军官。

1958年,在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下,郑加真随10万转业军官来到了寒冷荒芜的“北大荒”,从此与这片黑土地结下了终生情缘。

郑加真回忆说,刚来“北大荒”的时候,所见是孤零零的一片。由于住地空间有限,带来的行李只得扔在外面的雪地里,睡觉只有40公分的地方, 一个个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由于没有任何保暖措施,大家睡觉仍穿着军大衣,连脚上的半高军皮靴也没脱。第二天醒来,往被子上呵气,立即成霜。

第二天,转业官兵立即投入艰苦的拓荒工作。作为一名青年突击队员,29岁的郑加真,先后干过采石、修路、伐木、盖房等多种艰苦劳动。

在一次水下劳作中,郑加真深受重伤。在养伤时,喜好文学写作的郑加真,突发灵感将自己几个月来的拓荒生活写成了一篇文章,后来被一家杂志全文刊登。当年,作为基层农工的郑加真,被调到农场宣传部,参与创办农场内部的文学刊物,这为郑加真以后走上文史创作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加真回忆说,在北大荒前20年,日子大多过得非常艰苦,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经常吃不饱饭,全身出现浮肿,用手在腿上一按一个坑。为了支持自己的事业,远在北京的妻子在两年之后也主动要求来到了“北大荒”,陪着丈夫再也没有离开。这是郑加真克服种种困难的最大动力。2007年,是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结婚50周年纪念日。

1983年,郑加真参与“北大荒”编史修志工作。期间,先后有300多人参与此项工作,可最后只有郑加真坚持了下来。直到1993年64岁的郑加真退休,他一共用十年时间编撰完成了首部系统全面地“北大荒”史志。。

“跑了多少路,访了多少人,我自己也没法统计,很多尘封的历史档案是由我第一手打开的。” 郑加真说。

退休后依然留在黑龙江的郑加真老俩口,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退休工资足够他们花。郑加真大部分时间用来写作,老伴则忙于上业余大学,学习中医、电脑等知识,郑加真上百万字文稿,就是她用五笔输入法在电脑键盘敲出来的,每当要发电子照片、邮件的时候,郑加真更离不开老伴了。

“现在‘北大荒’已成为历史,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但是,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 郑加真说,在那片黑土地上留下了自己难忘的生命痕迹,为北大荒写作已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他的生命才会延伸,生活才更有意义。

“北大荒是一本写不完的大书,有生之年我还要写下去。”郑加真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东海海域领海基点已确定永久性标志
温家宝:坚定不移推进中日各领域对话合作
铁道部称实名购票制是否推广尚无定论
今起我国将有大范围雨雪 影响春运
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劳动者渴望缩小收入差距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主要任务公布
胡锦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系全
美国希望韩国加入反导系统
四省市代省长、代市长通过正式任命 西藏选出新主席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12期
2009年第11期
2009年第10期
2009年第9期
2009年第8期
2009年第7期
2009年第6期
专题导航更多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时

2008年5月12日14:28,中国四川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摆停止了摆动,它与师专美术系大楼一起成为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之一。

1999-2009澳门十年

200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报告显示,82%的澳门人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是成功的。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承载人类文明的“墙”
全球经济危机应对与策略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