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粮食安全的潜力
中国人不应该沉湎于夏粮九连增的喜悦中,而应该看到未来粮食增长的压力,未雨筹募,想办法保证长远的粮食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分析预测了中国在未来的可耕地改变为非农业用地方面的主要趋势,并根据这一趋势测算了未来耕地数量和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是未来耕地总面积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就必须维持优质的农用耕地,必须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和行政措施,提高非农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报告说。
该报告认为,要使今后粮食生产实现稳定增产,中国还必须要逐步实现节水农业。
水利对粮食生产贡献率在40%以上,足够的水资源量是粮食安全的硬指标。但目前中国水资源存在着区域性、季节性的不平衡。“只有走农业节水之路才能保障粮食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报告说。
节水农业在美国、以色列等国家有很成熟的技术。美国54%的灌溉面积采用喷灌和微灌技术,以色列则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其中微灌占一半以上,欧洲国家的喷灌和微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
中国节水灌溉近年来发展也很快,但喷、微灌面积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仍然很小,仅占不到10%。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灌溉技术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用水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农业用水的短缺状况。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并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和治理机制。
首先要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的食物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比如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粮农组织、G20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倡议的建立全球和区域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和禁止粮食禁运等行动计划,这些计划要求粮食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应建立一定水平的粮食储备,在全球出现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时,按各国承诺的比例释放粮食库存,同时禁止粮价上涨期间粮食出口限制措施。
其次中国应积极促进国家间的技术转让。推动发达国家通过无偿或有偿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同时中国应建立和完善同北美和南美国家的玉米和大豆贸易伙伴关系。美国、巴西等国是中国大豆和玉米等粮食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可以考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这些国家签订中长期的粮食贸易协议。
黄季焜认为,中国还积极促进非洲粮食生产发展。促进非洲粮食生产有利于缓解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矛盾和减少中国进口粮食的国际政策压力。“中国应加大对非洲粮食生产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提高非洲国家的粮食生产不但能提高非洲粮食安全,而且对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保障也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黄季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