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五年里,上海金融机构集聚,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他各类功能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企业等新型机构快速发展。
上海市的金融业务创新不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等一批重要的创新业务有序推出,有力地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上海市的金融机构实力日益增强,截至2010 年末,各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4 万亿元,比2005 年末增长1.9 倍。
差距
国家发改委认为,受市场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开放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机构投资者种类和数量不足,金融产品和工具不够丰富,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法制、税收、信用、监管、人才服务等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加以解决。
那么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从人才、基础设施、技术条件来看,上海市与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其实并不很大,现在的差距可能更多的来自于货币政策。
易宪容认为,上海要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关键是三条思路:一要想尽办法让人民币走到境外;二是能让境外的人民币像其他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可用于存款、贷款等全方位业务;三要做到境外各机构与自然人参与、扩大境外人民币市场的持有及市场交易活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此次关于上海建设全球人民币中心的规划中没有包括外汇市场,这就释放了一个信号,表示中央暂时还没有打算开放汇率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时间表。
“舍去人才、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的讨论,仅中国资本管制一项,在完全放开之前,上海人民币市场不可能成为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孙立坚说。
事实上,上海的差距还不止这些,一些外国投资者认为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存在的劣势包括:中国法律对于金融产品在市场上允许交易的类型相当保守。许多较为复杂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在中国境内禁止交易。这使得发挥上海主导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潜力较为困难。全球范围内对人民币的使用有限。上海服务产业的专业度和发展水平还无法满足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需求。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软件,涵盖空气质量、教育和医疗等关键领域等。
对于这些差距,方星海表示,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决策下,都会有长足的改善。
措施
方星海说,围绕201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上海市在此次规划的基础上,采取了六大措施。
一是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为重点,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方星海说,上海市在提升现有金融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准备发展新的金融市场形态,推动基础性金融产品加快发展,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完善金融市场组织体制、定价机制,健全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扩大各类机构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以吸引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方星海说,最主要的是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总部设在上海,支持在沪金融机构开展市场化改革、开放性重组,增强金融机构创新能力。
三是在上海建设面向全球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支持和推动金融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和市场需求,支持在沪金融市场将交易系统的相关功能延伸到境外。支持在沪银行卡组织加快建设全球网络,打造国际主要银行卡品牌。支持在沪清算机构发展。
四是深化金融改革,支持和鼓励上海的金融创新,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
五是积极有序推进上海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加快拓展金融机构全球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加强境内外金融交流合作,发展沪港、沪台以及上海与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
六是加强上海的金融法治环境建设,推动制定既切合中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法律制度。完善金融税收制度,争取率先开展金融税收制度改革试点。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力争把上海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信用服务中心。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推动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加快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营造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
“这些措施可以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力”。方星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