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开始为新的目标努力了,这一目标是:上海市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是国家发改委在1月30日发布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提出的目标。
早在2009年的时候,国务院就提出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当时并没有规划时间表。而中国为资本账户完全放开设立了战略过渡期,期限是到2020年,显然国家发改委希望借此规划促使上海市在2020年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前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到2015年是冲刺阶段,国家发改委要求力争到这一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方星海知道,上海能否如期达到这一目标,负有上海市金融管理、服务及政策指导职责的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有着很大作用,他们必须为之努力。
方星海说,上海市已经制定了具体行动方案,包括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创新等等。
机遇期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材料指出,之所以现在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期限,是因为上海目前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未来几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调整,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高,全球跨国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将不断向新兴经济体倾斜。这些变化将为上海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良好机遇。
而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实力还将不断增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
更直接的作用是,中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在金融业领域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将取得更大进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稳步推进,直接融资比重将显著提高,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明显增强。这些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境外交易主体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进程逐步加快。这是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动力。
方星海说,面对这些机遇,上海现在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更加奋发地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现状
既然要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那么现在上海的金融业状况如何呢?这是人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显示,过去几年里,上海市就开展了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为重点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而且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上海市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规模明显提升,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在过去几年里相继开业,同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功推出,上海作为人民币汇率基准、利率基准生成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上海金融市场上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成功推出了中期票据、黄金期货、锌期货、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提升了上海金融市场交易、定价功能。
上海市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里上海市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386.2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0倍;直接融资总额2.38 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4倍。
上海市金融统计数据还显示,上海的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三,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六;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年末债券托管余额位居全球第五;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合约数量居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第二位,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的定价中心之一;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