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一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官方人士向媒体透露说,电动汽车标准可能将于今年底发布。听到这一消息,比亚迪集团的老总王传福最是高兴,作为中国致力于电动汽车产业的领军人物,王传福深知这一消息的重要性,这可能是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进入黄金期的开始。在这一利好消息的传播中,比亚迪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自己的得意产品,一款名为e6的纯电动汽车。10月26日,e6电动汽车在深圳首发,e6电动车在综合工况下单次充电最长可行驶300公里,是目前中国进入市场的单次充电行驶里程最长的电动汽车。
比亚迪集团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市场需求大,他们可以随时批量生产。
之前中国在电动汽车的研发、实证实验以及产品化等方面,已经确定了46部标准规格,这些标准涉及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车等各类电动车辆及零部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新介绍说,在所有这些标准制定过程中,中国加强了政府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相关部门听取了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国际机构就世界标准的制订进行了磋商。
但这些标准都比较分散,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业标准体系,也没有上升到国家标准。这次编制完成的电动汽车标准纲要将是中国第一部电动汽车行业的国家标准。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说,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开始市场化推广,电动汽车标准的完成,将有助电动汽车的量产,并将为中国电动汽车的推广铺平道路,这对加速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未来汽车产业重点
新能源汽车是世界许多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国也不例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
但中国并没有将目前国际上各类新能源汽车都作为突破点,而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经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反复论证后,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范围: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划为新能源汽车,将非插电式的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划为节能汽车。
根据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规定,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可以获得财税补贴和政策优惠,而混合动力汽车(不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仅作为发展电动汽车的过渡性技术安排的节能汽车,享受远远低于电动汽车所能享受的补贴或是财税优惠。
中国正在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从目前披露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草案》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也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以电动汽车作为主要的战略取向,整个“十二五”期间(2011-2015),国家将优先并重点扶持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大幅提高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累计产销量,并基本上确定了以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为发展电动汽车需要突破的三个核心技术方向。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透露,中国在2015年前将支持混合动力汽车、纯电驱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多元发展,但2015年后将慢慢转向纯电动汽车。
标准出台将促进行业发展
李胜茂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内开始起步以来,行业标准与行业发展规划迟迟未能出台,始终是限制国内电动汽车产业大规模有序发展的一大障碍。比如国内电动汽车充电与接口、储能装置、整车及相关部件等方面都缺乏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使得许多企业不愿意扩大生产规模,相关电动汽车车型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推广运用。
而此次电动汽车行业标准的出台则很好地解决了业内企业各自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让企业有了一个开放的竞争环境。
工信部计划,在2015年中国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保有量达50万辆以上,到2020年,电动汽车市场保有量将达500万辆,到2020年还将培育形成1到3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3到5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
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保有量仅约1万余辆,如果按照国家的规划产销目标来计算,2011年至2015年,电动汽车产销量年均复合增长将高达118.67%,2015年到2020年,电动汽车年均产销量年均复合增长将高达58.48%。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给予消费补贴、投入研发资金、提供信贷等方式,全力支持汽车制造商研发生产电动汽车。国资委还于2010年8月组织一汽、东风、长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16家央企成立了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16家央企中,既包括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也包括电机、电池和电力企业,涵盖了电动汽车的上下游产业链。
李胜茂认为,电动汽车行业标准纲要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是推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两把利器。而目前掌握着电动电池等核心技术的车企或将会借助此次的政策实现超越,或是改变未来汽车市场分布格局的主要推手。
目前,在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方面,上海汽车、比亚迪是走在前面的佼佼者。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初步形成
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廉玉波表示,比亚迪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开发、配套体系,具备了大批量生产电动汽车的条件。在e6之前,比亚迪已经上市了一款名为F3DM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除了比亚迪,中国有30多家电动汽车生产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地方政府是这些产品的主要买家,被试运行在试点城市市内公共交通领域。从2003年起,北京、天津、武汉、杭州、深圳等7个城市先后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小规模示范运行考核。
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北京市集中投入了595辆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及燃料电池汽车,累计运行370多万公里,运送乘客440多万人次,实现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汽车企业对将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主流竞争型产品给予了战略上的高度重视,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都已制定了电动汽车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规划。
工信部的资料显示,中国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也已经全面跟进,生产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比亚迪、力神、比克、万向等动力电池企业投入数十亿资金加快产业化建设,上海电驱动、大郡、湘潭电机、南车时代等电机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积极完善产业链建设。在未来两三年内,预计将形成能够满足100万辆电动汽车的配套产能。
中国推动电动汽车走向市场的运作也在按计划进行。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决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可达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为6万元。2010年7月,工信部、财政部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中国政府希望电动汽车销售能由初期的公共服务领域扩大到私人领域。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25个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1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1000辆。
目前中国有180多款各类新能源汽车进入工信部的产品公告。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强调,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的关键十年。“中国在燃油车领域,大概只能追赶先进技术,很难有新的突破。在电动车领域则不然,中国的电动车技术不比国外落后,而且已经率先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他说。
王志轩介绍,12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及充电装置、储能技术展览会将在海南举办,展会将集中展示中国及一些国际企业在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换电装置、储能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的电动车研发并没有避开外资,而是与其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在电动标准制定中听取外资厂商的意见和建议,也包括鼓励中外资厂商开展产品的研发合作。
9月20日,上海汽车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新一代电动车平台,这是中国汽车企业首次与国际大型车厂联合开发新能源车平台。
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未来几年,上汽、通用以及双方的合资企业将基于联合开发的新一代电动车平台推出各自的新型电动车产品。
上海汽车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积累了丰富的电动汽车运行经验和数据。据悉上海汽车将于明年推出数款自主研发的节油50%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比亚迪则很早就制定了在欧洲销售新能源汽车的计划。在2010年,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以及e6电动轿车就曾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国家亮相。
今年6月,比亚迪还与德国法兰克福市就引进纯电动公交车项目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比亚迪向法兰克福市提供3辆纯电动公交车、两座直流充电站以及到2012年第一季度的技术支持服务。这3辆纯电动公交车作为通勤班车,在连接法兰克福机场到GatewayGardens的公交线路上运行。
德国法兰克福市市长PetraRoth女士在签字仪式上表示,与比亚迪携手推行这一项目,将有助于洞悉未来电动车的设计理念。
2010年7月,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和美国能源部朱棣文部长共同提出了关于电动汽车示范城市的倡议,希望各国政府通过加强电动汽车商业示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电动汽车的推广经验,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的产业发展。倡议得到了国际能源署以及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瑞典等国家的积极响应,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几个国家正式成为这一倡议的成员。中国还把上海市作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为各成员国的电动汽车提供示范运行和国际交流的平台。
普及还待时日
虽然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化,但市场反应并不积极。“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速度很快,政府态度坚决,但市场进展还很缓慢,销售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增长。”全国乘用车联席会议副秘书长崔东树说。
李儒家住北京城南右安门,上班在北京东郊的三元桥,来回路程20多公里。李儒说,他了解过油电混合车以及纯电动汽车的相关情况,上下班如果开电动汽车,一天只要3元钱就够了,如果开燃油车,一天的油费大概得十几元。
但李儒还是放弃了购买纯电动汽车的计划。即使北京将为纯电动汽车的推广大开绿灯,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无须参与目前为限制汽车增长而实行的摇号,可直接上牌,而且还可以获得政府数万元的补贴,但依然过高的车价以及使用中城市道路缺乏充电设备等问题,使得李儒将购车目标还是转向了传统的燃油汽车。
高价格是电动汽车市场目前的现状,比亚迪一款名为F3的燃油车售价为5万元左右,而其基于F3的电动汽车F3DM市场售价是14万元左右,奇瑞有一款名为瑞麒M1的经济型燃油车售价也在5万左右,而其基于瑞麒M1的电动汽车瑞麒M1EV售价在14万到23万元。23万在中国可以买一款比奇瑞瑞麒M1更有面子的中档燃油型轿车。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说,从目前的终端市场来看,家用纯电动汽车几乎没有,即便是混合动力车型,市场占有率也不足一成。这除了与产品供应不足,品种少、品牌车型少有关外,更因为纯电动汽车售价一般高于普通燃油车。消费者在购买时不仅会考虑成本,更会注重售后质量、使用成本和使用便捷性等问题。
除了价格,充电设施缺失是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这也可能是中国电动汽车推广遇到的最大难题。由于大多数电动汽车在一般行驶环境下一次充电只能行驶150公里左右,因而需要建立大量充电站和充电桩。
上海市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到2010年底在市内共同建设360个充电桩,但到现在才刚刚建成近50个充电桩。据中央电视台今年7月在上海市做的一份调查发现,人们对购买电动汽车最大的担心是,车开出去以后怕缺电开不回来。被调查者大多表示,如果配套设施跟上的话,他们会考虑购买电动汽车。
广东深圳是电动汽车推动力度最大的城市,目前仅在各居民小区就安装了两千多个充电桩,是上海目前充电设施的40多倍,但消费者反映,有时候出去依然会找不到充电的地方,不如加油的车方便。
寻求市场突破
中国各大城市都在寻求电动汽车的推广。上海市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国际示范城市,目前已制定了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重点要在基础设施方面获得突破。按照计划,上海市准备到2012年完成1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建成充电桩1.3万个,充/换电站15座,上海市政府还将对充电站等设备投资进行20%的财政补贴,与此同时上海还将成立“电动汽车示范评估中心”、“电动汽车运营服务中心”、“电动汽车试乘试驾中心”、“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中心”等四个中心,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使用电动汽车。
上海、深圳、长春、杭州、合肥是中国首批对私人购买电动汽车给予财政补贴的五座试点城市,目前这五个城市都把充电站、充电桩的建设作为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突破口。
深圳市从6月1日起正式实施《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实施方案》,除了对个人、社会团体和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补贴外,对配套基础设施也给予补贴。
深圳市还颁布了《深圳市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技术规范》,表明今后两年将在小区停车场和大商场或高端酒店停车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电动汽车国家标准的制定完成,将使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有统一的标准,这进而会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目前国家电网已经明确表示要巨资投入充电站建设。
根据国家电网的规划,到2015年要在27个省建设75座充电站和6209个充电桩,初步建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架构。在此后至2020年国家电网将再投资320亿元,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1万座,建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同时,传统能源巨头中石化、中石油也不甘示弱,纷纷开始进军电动车充电领域,除了新建充电站外,全国部分加油站也有可能被改造为加油、充电的两用站点。
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也在寻求突破,他们希望能研发出续航里程更长的电池,以及充电时间更短的充电设备。
比亚迪集团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在目前300公里的基础上,正在研发一次充电能行驶500公里以上的汽车电池。
“如果充电站和现在的加油站一样多,甚至超过加油站的数量,单次充电时间能控制在30分钟以内,买电动汽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电动汽车会很快得到普及。”李儒说。
附1: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发展现状
生产电动汽车各类电池企业 50多家。
生产电动汽车电机企业 40多家。
拥有自主电控技术企业 30多家。
生产电动汽车整车企业 30多家。
附2:充电设施少是主要制约因素
城市 充电站数量 加油站数量
上海市 3座充电站(300个充电桩) 120多座
深圳市 8座充电站(10000个充电桩) 180多座
长春市 3座充电站(300个充电桩) 40多座
杭州市 6座充电站(500个充电柱) 50多座
合肥市 4座充电站(80个充电桩) 50多座
(北京周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