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走势总体可控
通胀是中国人担心的一大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这一幅度远超年初政府确定的4%的控制幅度。居民消费价格分类中,食品价格上涨最大,达11.0%。
此外,数据显示,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1%,3月份上涨7.3%,环比上涨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3月份上涨10.5%,环比上涨1.0%。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通胀中,而且生产成本的上涨,将增加抗通胀的难度。
盛来运表示,人们不必要担心长期通胀的发生,从上半年乃至今年全年的走势来看,国民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比较强。
盛来运说,从投资看,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投资积极性还比较高,投资动力比较强。其中有一个指标,就是大家平常关心的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一季度是31.5%,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这说明内生动力在增强。
从消费来看,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回落,但是这个水平仍然比近几年同期平均水平要高,而且这种回落主要是由汽车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增速的回落所引起的,这种回落既有主动调控的因素,也有政策回归正常的影响,同时也是前期增长比较快以后的一种正常调整。“由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处在升级阶段,消费的增长潜力、空间和动力仍较强。”盛来运说。
3月份CPI同比上涨5.4%,涨幅之高出乎人们的预期。但盛来运说,3月份CPI涨幅受翘尾因素影响比较大,而且3月份CPI的数据比2月份涨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我想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前一段时期中央及各地关于物价调控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盛来运说。
盛来运指出,在GDP同比增长9.7%的情况下,一季度CPI能控制在5%,成果来之不易。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未根本消除,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因素,其中北非、中东局势动荡以及日本地震、海啸,都加大了人们对石油等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预期,加上国际流动性仍十分充裕,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物价都处在一种通胀的状态。3月份,巴西的CPI约为6.3%,俄罗斯为9.5%,印度的数据预计在9%左右,这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都低于中国,但是物价水平都高于中国。
盛来运说,目前输入型的通胀压力在进一步加大。“从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来看,原油、铁矿石、粮食等有关大宗商品比重较大,而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恰恰在国际市场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之下,涨幅也是最高的。”
盛来运举例说,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突破110美元/桶,粮食、很多金属矿的价格在一季度都涨了10%以上。一季度,中国出现了1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也佐证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在进一步加大。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中国已陆续出台了包括控制流动性、发展生产、搞活流通、加强监管,以及给低收入者提供补贴等多种调控措施。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比上年末回落3.1个百分点,货币供应已经回落。“只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出台的物价管理政策措施,物价维持稳定是有可能的。”盛来运说。
但经济学者们并不都和盛来运一样乐观,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说,从去年到今年,整个物价还是一个上扬的态势。随着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发达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累积了巨大的通胀风险,这种风险在新兴经济体中逐步显现,“因此我们更关注的是未来6个月内CPI的走势。”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盛来运认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之一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在继续加快。
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农村居民均现金收入名义增长20.6%,扣除物价以后实际增长14.3%,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首次成倍的超过城镇居民。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
“这是多年少有的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出现这样一个结果,也是我们所期盼的,也是我们支持‘三农’的政策多年实施和加强的结果。”盛来运说。
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七个一号文件加强“三农”工作,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盛来运说,农民收入快速增加有三个直接的因素:一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收入在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二是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加快,今年一季度农民工外出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30万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在继续上涨,一季度农民工的工资增加了百分之十几,月收入水平平均突破1800元/月。
“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都出现了较快增长,这是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并且增幅超过城镇居民的原因。”盛来运说。
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投资积极性比较高,这可能会使经济过热。
数据显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39465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中央项目2540亿元,同比增幅3.0%,地方项目36925亿元,同比增幅26.8%。固定资产投资中,93%是地方项目。
盛来运说,地方的投资积极性比较高,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包括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还有其他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带动了投资的增长。
2003年前后,中国曾有一波大规模的投资,当时中国政府不得不为经济过热降温。这次地方投资热情,也很令人担忧。
在固定投资中最大的问题是,房地产投资增速过快。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846亿元,同比增长34.1%。目前中国正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房地产销售正走向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依然这么大,而且房地产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贷款,这很难说不会是隐患。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PPI持续上升的风险。
同时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1%,3月份上涨7.3%,环比上涨0.6%。
中欧基金的报告表示,受中东地区政局动荡以及美元指数疲软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这使得未来PPI上涨的惯性依然很强,中国经济通胀压力很大。控制通胀压力是2011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通胀较高的情况下,加息或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仍存在继续加码的可能性。
盛来运也表示,PPI在多大程度上要传导到CPI上,现在还不好说,因为中间要经过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等一系列环节,另外还涉及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内部消化问题。“我觉得企业也应该借这个机会加大内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来消化这些压力的因素。”盛来运说。
盛来运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下一阶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