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资料图片)
长安无处不遗址。唐都长安是历史上东方和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 1300年前,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大市场。东市是国内市场,西市是国际市场,也称为“金市”。
西市位于唐长安皇城西南方,始建于隋(公元581-617年),兴盛于唐(公元618-907年),占地1600亩,涵盖220多个行业,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作为丝绸之路真正意义上的起点,西市是世界了解长安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
“历史的大鸟飞走了,落下五彩缤纷的羽毛。我们要把它们拾起来精致地摆放到博物馆里。”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陕西考察时这样说。1300年后的今天,大唐西市项目在唐代长安西市遗址上再建,融汇古今、规模恢弘。
2006年,大唐西市公司董事长吕建中主动邀请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和文物保护机构对西市遗址进行全面的勘探和发掘,找到了当年完整的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为了保护这一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唐西市公司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放弃了原来5万平方米商业面积的规划方案,投资3.2亿元建设了3.5平方米的具有遗址保护与展示功能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他还专门邀请文物系统专业人才进行运营,并且负责文物的保护、展示和研究工作。
“房子可以明天盖、道路可以明天修,但是保护遗址、保护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从今天开始。”这是吕建中多年来始终秉持的理念。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物、防止遗漏遗失,在项目进行到1.5-2米的隋唐时期文化层时,吕建中果断决定,在专业文物保护队伍随工清理的基础上,聘请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学生采用过筛方式对清运的文化土层进行全面拣选。这种系统的工作极其耗费人力物力,但大唐西市公司宁可付出很大代价,也不愿错过任何一点遗迹的勘察和文物的收集。
如今,大唐西市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已正式纳入到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中,而大唐西市博物馆也开创了民营资本保护国家文化遗址先河。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遗址博物馆,该馆具有保护、展示西市遗址和反映丝路文化、盛唐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珍贵文物等功能。
目前,我国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近400家,但民办遗址类只有大唐西市博物馆一家。大唐西市项目突破了政府统揽大遗址保护的惯例,成为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尝试,以及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的积极实践。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任主席米歇尔·佩赛特( Michael Petzet)在参观大唐西市时说:“大唐西市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民办博物馆相对于国有博物馆而言,只是办馆藏品、经费来源和举办主体有所不同,两者在办馆方向、藏品保护、社会教育和服务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世界博物馆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大唐西市博物馆名誉馆长张柏在 2010民办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
为了鼓励民办博物馆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10年1月29日,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这是支持引导民办博物馆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