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纯朴,很少有外界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1982年,美国人类学家路易莎博士(Louisa Schein)在第一次踏上西江的土地时如是记录。那时,农耕是当地苗族人民仅有的谋生手段。
将近30年过去了,西江人早已不再羞涩,而是大方地打开寨门迎接八方来客,他们在为外来人介绍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西江街头,一座座农家旅店、工艺品商店拔地而起,发展旅游已悄然取代农耕成为当地苗人最主要的赚钱手段。西江何以能从中国成百上千苗寨中脱颖而出,走上旅游致富之路?旅游产业的兴旺为西江人带来哪些生活上的改变?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否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行不悖?带着这些疑问,本网记者深入西江寻找答案。
西江旅游进入快车道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距州府凯里36公里,现有农户1330户, 5414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据记载,西江有2000多年的建寨历史,是中国最大的苗族村寨,被称为苗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1995年,年仅20岁的李珍从雷山县开觉村嫁到西江,与丈夫一起开办了一家民族饭店,但由于当时由雷山进入西江 36公里道路全为沙石路面,且狭窄崎岖,旅游大巴车根本无法进入;从凯里到西江的公路尚未修建,致使西江的游客寥寥,李珍开办的饭店自然也生意不佳。两年后,她被迫远赴上海打工。
同样是这一年,法语导游潘海维第一次带着外国游客来到西江。“远”和“穷”成为这座陌生小镇留给她的第一印象。“那时候我们早上从贵阳出发,到达凯里就要下午 4点,再到西江天已经黑了。”当时的西江还没有旅游产业的概念,游客稀少,外宾来了也只能住在当地村民家里。“条件很差,没有洗澡的条件,上厕所也不方便。”潘海维回忆说。
西江的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1998年,西江被列为全省重点历史文化名镇。 2000年,西江又被列为全省13个重点保护开发的村镇之一。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滞后,规划空白,投入又少,西江每年接待的游客仅为一万人左右。
情况在2008年悄然改变。一条连接凯里和西江的旅游公路缩短了千户苗寨和外部世界的距离。当年 9月,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下简称旅发大会)在西江成功举办,西江开始被外人所知,旅游产业进入快车道。
从2008年9月至2010年底,西江旅游观光人数出现井喷,达到175.2万人次。仅今年前两个月,西江景区便接待游客 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27.68万元。
据了解,旅发大会召开前,西江80%以上的游客主要来自贵阳等地的省内散客,客源结构比较单一。旅发大会后,游客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省内游客的比重下降到 52%,随之而来的是省外游客上升为40%,劲升25个百分点,国外和港澳台游客从过去的 3%上升到8%。
旅游经济腾飞的受益者
2002年,李珍结束了在上海艰难的打工岁月,回到久别的家乡西江苗寨。她先开了一家食品店,随后又改做民族旅游工艺品、小客栈,后改成“阿浓苗绣坊”。 2003年,雷山县苗年节在西江举办,李珍借此机会开办了“阿浓之家”,将苗绣坊、客栈、餐饮三合为一,虽然赚了一些钱,但规模小,利润少,一天从早忙到晚也赚不了多少。
2005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李珍看到了机会。她得知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西江召开,李珍决定在原来的“阿浓之家”基础上,再盖一间兼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馆,把乡村旅馆做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借助从农村信用社贷来的20万元资金,2007年5月,李珍的“阿浓苗家乐”开工建设并于一年后正式对外营业。日前,“阿浓苗家乐”年纯收入达 100余万元,日最高收入达到1.1万元,同时解决了35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现年46岁的苗族汉子李光雄同样是西江旅游发展的受益者。他原本在凯里等地做零散的银饰加工,家庭经济十分拮据 ,当看到西江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后,便回到西江从事银饰工艺加工销售,年纯收入近20万元,门店从原来的一个发展到现在的五个,资产达到 100多万元。
西江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寨的经济发展,据李珍介绍,她们家和其他旅馆、餐馆购进的大米、蔬菜、土鸡、辣椒等农副产品都是西江当地和周边村寨生产的。
目前,西江村已经有80%以上的群众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全民投身旅游产业的氛围已经形成。旅发大会后,西江“苗家乐”接待户从原来的 4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200余家,餐饮店从8家发展到20多家,民族工艺品店从 28家发展到75家。
西江景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景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旅发大会前的1800元增加到 2010年的4200元,其中2800元来自旅游业。
全民参与的原生态文化保护
在西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农民逐渐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生活方式。村民们说,以前觉得自己的文化落后,向往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现在他们意识到原生态文化、青山绿水也是 “真金白银”,这是繁华都市所没有的。
黔东南州州长李飞跃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西江人均年收入实现翻倍,他们充分享受到原生态旅游带来的实惠。在西江,不论是儿童还是中青年人,都积极投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之中。
现已担任贵州欧洲海外旅行社欧美部经理的潘海维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在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过去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老人,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回来以后不愿意穿传统服饰,而是染着头发,穿着牛仔裤。这显然是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回到家乡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外来人对他们民族文化的推崇也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很多人自发地重新穿回苗族服装。”
为了强化西江苗族农民的保护意识,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如鼓励农民自发建立各个主题的民间博物馆,保存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政府适当提供补贴;建立文化保护机制,根据村民房屋的年代、维护程度等,从门票收入中给予村民不同比例的现金返还;在旅游发展中优先考虑解决当地农民就业,有工作优先安排村民等。
西江从旅发大会后正式施行《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方法》,采取发放民族文化保护经费的奖励机制加强对古建筑群的保护。
西江村村委会主任李光忠介绍说:“我们鼓励农户把吊脚楼保护下来,只要保护好自己家的老房子,就可以得到上千元的补助。村民也慢慢意识到吊脚楼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有必要保护起来。 ”
“保护村落文化景观,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实现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并不排斥合理的内部更新。要让居民都了解自己村镇的价值,同时一定要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使当地居民从保护中受益。这样才可以使大家自觉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做出贡献。只有本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保护才能持久,才能取得最好的保护效果。 ”李飞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