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铁路经历了大建设,也经历了低潮期,随着高铁的出现,铁路迎来了再一次高速大发展的机会。
各国的经济刺激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的高铁建设,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也为高铁发展提供了契机。世界正在迈入高铁的新一轮建设高潮。从美国到欧洲再到亚洲的中国、日本、越南……
到2020年,日本高铁将从目前的4000公里增加到7000公里;欧盟从7000公里增加到1.6万公里;中国的高铁则将达1.8万公里。由此带动的世界范围内的高铁的直接投资将在1.1万亿美元以上,带动的产业增加值则超过2.5万亿美元,超过了2008年排名世界第七的意大利的GDP总量。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你,我,准备好了吗?
世界迈向“高铁”时代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去实现他的远大理想——为中国修建10万公里铁路。
1916年,美国的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87万公里。
1939年,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一书出版,主人公约德从俄克拉荷马搬到加州,一路走过66号公路,经历种种心酸也充满温情。由于州际公路的大发展,1940年代,美国开始高速拆毁铁路,铁路减至27.3万公里,营业里程仍居世界第一位。
1964年10月1日,连接东京与大阪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在东京奥运会前夕通车,这也是全世界第一条载客营运高铁系统,时速达270~300公里。
1981年,法国高铁(TGV)在巴黎与里昂之间开通,如今已形成以巴黎为中心、辐射法国各城市及周边国家的铁路网络。
80年代德国也开发了高铁系统,其服务范围除涵盖德国境内各大城市外,还跨越邻近国家的多个城市。
2009年12月,中国武广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同时首发国产时速350公里和谐号高速列车。美国CNN报道称:“这种时速高达350公里、节能高效的火车比欧洲、日本的高铁还要快,使美国的ACELA快车看起来像游乐场里的小火车”。
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任期第一年的《国情咨文》。他重温了美国梦,并催促美国人奋起直追。“从第一条跨州铁路的诞生,到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成,我们的国家向来走在世界前列。我们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
1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至奥兰多的城际高速铁路率先破土动工。奥巴马在佛罗里达宣布,联邦政府将投巨资用于修建高速铁路……
铁路:从夕阳到朝阳涅磐
在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孙章看来,自从铁路发明以来,世界上的交通运输“主角”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即“铁路——公路——高速铁路”。
1825年,铁路在英国诞生以后,经历了百年铁路时代。到1930年,美国铁路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客运量和80%的货运任务;但此后公路逐渐取代铁路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世界进入了汽车时代。
但汽车的大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大量的尾气排放(铁路的排放量只是公路的1/9),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等等。仍以美国为例,到1950年,铁路、海运和公路占货运的比重已分别为30%、8%和62%。目前美国铁路只承担了美国全境客运量的0.3%(日本是27%,中国是8%)。
美国的旅客运输结构是典型的“汽车﹢飞机”。据美国运输部统计,2001年在出行80公里以上的美国人当中,56%的人采用私人汽车,41%人采用飞机,2%的人乘长途汽车,1%的人选择火车。
小汽车和航空的能源消耗大、占地面积大而运量小:如高速铁路能耗为1,则小汽车为5.3,飞机则为5.6;一条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占地面积是复线高速铁路的1.6倍;一个大型飞机场占地面积相当于建1000公里复线高速铁路。在运量方面,以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为例,该线路年运量为1.7亿人次(46.6万人次/日),运能是航空的10倍,高速公路的5倍,但运输成本只是航空的1/5、高速公路的2/5,高速铁路的社会运输成本最低。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26%的能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