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观点:中国根本就没那么多热钱
对于热钱流向的担心,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却认为,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有大量热钱进出中国。
“一个国家一旦有大量短期性投机资本进入,必然对本国的经济和金融产生破坏性和冲击性影响,因此经济和金融繁荣时期确实需要警惕热钱进入。但在过去的时间内,热钱问题没有像预期那样产生危害,这说明热钱问题可能是虚构的问题,也说明中国的监管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成效,说明中国经济本身处于稳定发展周期,热钱不会在这里做短期折腾,也表明热钱的投机空间有限。”陈炳才说。
陈炳才说,作为投机资本的热钱,其投资的对象往往是股票、外汇交易、利率、汇率和金融衍生品以及不动产等。分析这些可投机因素,可以判断中国是否有大量热钱流入。
陈说,就股票市场来说,2002-2006年期间,股市不好,缺乏投机积极性。 2006年底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有投机机会,但时间短暂,股市的投机力量国内比国外更大。 2008年底以来,到目前为止,并不存在吸引热钱涌入的条件,股市处于正常的波动之中。
从外汇交易和汇率交易来说,由于中国并不允许人民币与外币的离岸交易,国内的外汇交易基本是根据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来进行套算交易,因此,外汇和汇率投机在中国也不存在。
利率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在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这也不是投机资本投机的对象。
能够进行套利的主要是不动产、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以及外币资金在境内结汇以后的使用。而不动产的购买需要身份证,因此,境外个人的购买有限,而机构投资多一些,目前阶段继续进入不动产市场,风险已经比较大,这里即使有热钱,规模也很有限。
就人民币升值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套利机会,境外资金可以大量进入,寻求存款利率和汇率的利益差,但一般说来,境外企业不会这样做。任何机构都需要流动性,不会去做大量长期存款获得具有风险的利率和汇率差价,只有个人和商业银行具有这样的可能。因此不排除一些预期人民币汇率将升值的套利资本流入。
但对套利资金没必要担心,因为套利资金与投机资金不完全等同,投机资金或热钱主要针对金融产品进行投机,其中有买空和卖空和保证金的杠杆机制;套利资金要以实际资金的投资或货币转换来牟取利益,套利行为往往与具体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不能认为是投机。一般说来,套利资金不形成危害,如果产生危害,也主要是政策问题。
“可以认为,目前中国不存在大量短期性投机资本或热钱。”陈说。
如果说不存在大量热钱流入,那么,又如何解释外汇储备的异常增加?陈认为,这是中国外汇资源结构造成的。
中国的外汇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外汇储备和外汇存款。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使得大家都不愿意持有外汇,而企业更愿意使用外汇贷款,这导致中国外汇资源向外汇储备集中。 “这是外汇储备异常增加的根本原因。”陈说。
附:热钱流入中国渠道及去向
一、监管存盲点 热钱巧用贸易渠道潜入
很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反倾销案件以失败告终,这都跟假报价、假单据有关。企业虚报价格目的之一在骗税,另一方面,利用一个报关合同、一个私下合同,大部分热钱也借此渠道流进中国。
二、基层银行配合地下钱庄 借便利店长驱直入
每天,成千上万的港人和内地人往来深圳罗湖口岸,几十家便利店相邻坐落在通关口岸通道的各处,售卖饮料,或者电话充值卡等物品。区别于普通便利店的是,这些位处深港走廊的便利店更多一项业务:外币兑换。这为众多境外资金潜入中国开启了方便之门,并被众多专家列为热钱流入的渠道之一。
三、国内早期进入的热钱流向
投机资本获利逃出;抄底我国股市和房市;继续选择呆在银行体系,伺机而动
四、中国楼市成热钱避风港
判断“热钱”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快进快出”。但由于中国外汇管制较严,许多钱进来之后再要出去会有相当大的困难,从而转变成为中期或长期投资,一些热钱转入楼市,短暂冷却。
五、进入大宗商品市场
大宗产品也是热钱的偏爱,石油、铁矿石、贵金属等都曾被热钱炒作。我国这些大宗产品的价格已经在高位,炒作的空间很小,而目前价格仍处低位的大宗产品就是粮食。专家担心,资本从不看好投资前景的楼市与股市退出后,下一个进入领域就是粮食,如果大量的资本进入,粮食价格很快就会失控。
(来源:世界经理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