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2月21日电(记者陈云富)20日,中金所正式公布了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合约和交易规则以及系列配套文件,至此,紧锣密鼓的股指期货上市准备只剩下启动开户的环节。然而在股指期货上市后,其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否为市场带来充足流动性,券商的业绩究竟能带来多大提升?股票市场的投资方式和运行状况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股指期货到期日的效应会否与政策效应联合发酵?围绕股指期货上市的种种疑问,各界高度关注。
谜题一:严格风险控制会否牺牲流动性?
最低资本要求50万元、交易所保证金比例提高至12%、单张合约价值近百万、投机头寸限额100手……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市场,投资者自身不仅需要符合适当性标准,而且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在合约设计以及交易制度等方面的一些条款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股指期货将风险的控制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持仓限额为例,由于投机头寸限额不超过100手,按照目前的点位,每手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面值超过90万元,单个账户将最多只能持有面值不超过1亿元的股指期货合约。“这对大型机构肯定不够用。”大陆期货高级分析师施梁表示。
不过施梁也指出,规则设计对套期保值交易的投资账户并未有仓位限制,加上个人投资者可以申请套期保值的创新,也将在降低市场投机性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意愿。
分析人士指出,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股指期货并不是大众理财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鲜有投资股指期货“一夜暴富”的案例,其本身只是中性的风险管理工具,由于现货股票市场本身规模较大,严格风险控制下的股指期货上市后的流动性并不需要太多担心。
东证期货总经理党剑认为,实际上,按照目前的门槛,一手股指期货基本上相当于三手铜期货,按照目前期铜日成交在30万手左右的量预计,股指期货推出初期日成交量至少应该会达到5万到10万手左右。
海证期货研究总监段世华也表示,尽管从各方面来看,股指期货的投资门槛均较高,但是随着市场功能的不断发挥,参与群体的逐步扩大,包括保险资金、基金公司以及QFII等大机构的介入,按照国际市场上股指期货交易规模4倍于商品期货的比例,股指期货的年交易额至少会达到400万亿元左右。
谜题二:能否提升券商业绩?
股指期货筹备三年多来,即将推出的传闻不断,相关概念股也掀起一浪接一浪的上扬,市场普遍认为,业务较强的期货公司以及大型券商等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从而推动了相关期货公司以及券商股价一路狂奔。
以中国中期为例,在吸收合并三家期货公司以及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预期刺激下,中国中期从2009年10月份大幅上涨,期间按2008年业绩计算,动态市盈率一度达到1399倍,在公司一再公告提示风险的情况下,其股价不跌反而继续上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其流通股大股东嘉利科技接连现身大宗交易平台减持股份。
党剑指出,在短期内,股指期货将为大型券商带来利好可能并不成立。他指出,实际上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在股市下跌时,包括基金等机构都将卖出股票离场,券商也相应在投资者的卖出中获取经纪业务收入,但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股市下跌,包括基金的股票仓位将可以保持不变,转而在股指期货市场卖出对冲。
不过党剑也指出,股指期货长期对券商仍具积极意义。党剑认为,股指期货将吸引更多资金的参与,同时也将激励券商参与自营,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海通证券对国外机构的研究,由于券商利用衍生品主要是套期保值,券商利用衍生品明显提高投资业绩仍是有条件的,机构必须自身具备出色的选股能力、较强的资产配置能力或者出众的择时能力,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其投资业绩也不会有实质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