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CAFTA建设取得的成果。首先,CAFTA的建设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据中国商务部统计,CAFTA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中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 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亿美元,年均增长24.2%。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影响下,中国与东盟双向贸易的降幅也大大低于同期中国对其他地区贸易的下降水平。 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仍接近1500亿美元。这些数字表明, CAFTA具有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这是因为中国所提供的巨大的进口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盟国家因外需减弱造成的经济衰退。 CAFTA地区已经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阴影。
其次, CAFTA的建设加快了中国和东盟的双向投资。自2002年11月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以来,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吸引外资总额的6%。同时,中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CAFTA《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对外投资目的地。 2008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5%。
第三,CAFTA的建设促进了双方的减贫进程。CAFTA所处地区是全球贫困现象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区内不少国家城乡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多,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但随着 CAFTA的建设,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好转。CAFTA进程从农产品减税开始,水果、蔬菜、肉类等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带动了相关农牧业的发展,惠及农村贫穷人口。同时, CAFTA促进了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增长,也有助于各国加大扶贫力度。
第四,CAFTA的建设推动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CAFTA的提出和实施,直接刺激了日本-东盟FTA、韩国-东盟FTA的谈判和建设进程。并对中日韩FTA、东亚FTA的提出和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做出了有益贡献。
CAFTA的建设进程迅速而顺利,这与方法和理念创新有关,其经验值得一谈。一是创造"早期收获"方法。双方选择农业这个被普遍认为 FTA谈判中最难的领域入手,创造性地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让东盟国家先摘桃",这是当年中国谈判官员常说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农产品是许多东盟国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相对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使这些国家率先受益。现在,"早期收获"已被世界多个 FTA进程所仿效,甚至被用于WTO多哈谈判中。
二是使用区别对待方法。东盟10国经济水平差别巨大,在CAFTA建设过程中,为落后成员(越、老、缅、柬四国)市场开放设立了3-5年的过渡期,实行两个时间表。这种务实的区别对待方法大大减少了 CAFTA对落后成员造成的冲击。
三是采用渐进方法,先易后难。CAFTA进程从货物贸易分步减税开始,到服务贸易逐步开放,再到投资领域有序开放,各国企业和行业有准备地逐步接受市场开放,使 CAFTA进程得以平稳向前推进。这种方法随后被日本、韩国等国家所效仿,并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建设 FTA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是提出"互利共赢"理念。中国和东盟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建设 CAFTA不是为了一国私利,而是为了11国的共同发展。这是CAFTA出台的初衷。正是树立了"互利共赢"理念,CAFTA从谈判到实施处处体现了协商和互让的精神,在这共同的理念下,CAFTA的建设顺利开展,按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