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付晓东和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出席俄罗斯新闻社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创建创新型城市,经验与发展道路”专家媒体见面会。(中国网裴丽芬摄)
中国专家指出企业应是创建创新型城市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的核心。创建创新型城市必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2010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特别是创新型城市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集聚形成一批创新型城市群,率先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
国家发改委决定继2008年起在深圳"先行先试"后,扩大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范畴,再次部署16个试点城市,包括大连、青岛、厦门、沈阳、西安、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济南、合肥、郑州、长沙、苏州、无锡、烟台。
1月26日,俄罗斯新闻社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中国创建创新型城市,经验与发展道路”的专家媒体见面会。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付晓东和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出席了该见面会。
关于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王国华指出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新颖独特的人文内涵;在文化艺术上能引领世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和集成能力,借鉴世界文化、科技的特长。
付晓东强调创建创新型城市必须注重制度创新。在观念上要进行突破,包括机制、体制和管理方式、发展模式等。这些都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环节。
关于中国目前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的问题,王国华指出主要问题是政府主导力过强,民间的力量、各种社会力量在推动实施创新上比较弱。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是鼓励个体的创新力在适合的环境中得到爆发。企业应是创新型城市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的核心。
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上,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法规,搭建平台,建设各种规范系统来扶持创意主体的踊跃出现。目前,中国城市的文化资源和城市建设成果不对称,文化遗产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对称。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实现观念上的创新。
在被问到如何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令他们加大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投入时,王国华说首先要保证给企业家们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要一视同仁。其次,要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改进制度,对企业家增大激励的同时加强约束,使企业家充分释放自己的创新能力。政府回到制定法规、监督管理和搭建平台的职责,而把主导作用交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