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
郑风田认为,当务之急是政府出钱,农民出力,把农田水利设施修复、建设和保护好,以利于抗旱。在应急之后,政府应该寻找一种适应中国当前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实际的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模式,切实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最近几年,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好几次旱情,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多次调研,抗旱资金也投入了不少,但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长期下去,将会影响到粮食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认为,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首要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民连地都不愿意种了,想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去兴修水利,不现实。"政府必须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谢说。谢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专门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谢认为,可以考虑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投资建设灌区和主干渠,集体、农户投资建设支渠及田间渠道,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修水利。"不反对重视效益较好的水电、水库的投资,但决不可忽视田间沟渠的投资。"谢说。
让人欣喜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幅度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增加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入力度。
谢说,这是很好的决策,谢建议,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监督力度,坚决避免有限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被截流挪用,严格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投资目标和投资效果的实现。
这场旱灾,也使得南方省区除了防洪意识外,开始重视用于抗旱的农田水利建设了。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三月初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云南省今年准备陆续开工建设100个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个小山塘等水利工程。
此外,这次旱灾严重的贵州省也将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配套工程等水利项目,以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谢德体建议,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既要注重大灌区建设,也要注重田间输水沟渠建设。如果不注重大灌区建设,将丧失灌溉水源,不注重田间沟渠建设,即便有水源也不能输送到田间地头。同时要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这方面,以色列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谢德体认为,在加大水利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旱灾应急管理法律体制。中国现在就应该着手构建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旱灾应急管理体制,并通过立法形成科学严密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规划、投资及投资监督机制、建设组织形式、运行管理模式、考核激励机制、以及早灾应急管理体制、旱涝灾害政府财政补偿机制。
附:中国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中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其中只有8.67亿亩有灌溉条件,占耕地面积的44.5%;有9.59亿亩没有灌溉条件,占55.1%。
据水利部数据,目前全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m3以上)型水库87085座,其中1979年前的30年建设86258万座,1979年后的3O年只建了827座。截至2008年,中国所有水库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占水库总数的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