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辑里村一带依然水网密布,河水几经曲折,泥沙沉淀,用于缫丝可使蚕丝光泽柔韧(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谭进 摄
  • 辑里村养蚕老农屠阿林在蚕房为大蚕添加鲜桑叶(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谭进 摄
  • 85岁的辑里村养蚕老农温福泉在向两位孩子讲述喂养蚕宝宝的方法(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谭进 摄
  • 在辑里村养蚕农民的蚕房草蔟上,两条熟蚕即将吐丝作茧(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谭进 摄
  • 辑里村一名养蚕老农在蚕房为已吐丝结茧的熟蚕开门通风排湿(5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谭进 摄
  • 6月8日,辑里村的两位村民在用“辑里丝”制成的丝棉斗翻扯蚕桑被。   新华社记者谭进 摄
  • 6月8日,湖州南浔镇辑里湖丝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一件手工缫制于清末的“辑里丝”藏品。   新华社记者谭进 摄
  • 6月9日,辑里村村办企业——湖州辑里丝厂的女工们在缫丝生产线上制丝。   新华社记者谭进 摄
  • 这是湖州南浔镇辑里湖丝馆提供的“辑里湖丝”在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所获金质奖牌的照片(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在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上,上海商人徐荣村以他经营的“荣记湖丝”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金质奖牌,为中国一举叩开了世博会的大门,也使生产“荣记湖丝”的浙江湖州南浔镇辑里村成为中国首个世博会金奖的诞生地。

 太湖南岸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湖州先民早在4700年前就开始种桑养蚕,由蚕茧而缫丝,遂盛产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原料——蚕丝,谓之“湖丝”。

 据文献记载,辑里村自元末开始养蚕制丝,出产的优质白丝因具备“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使“辑里丝”成为“湖丝”中的精品。

 明朝中叶,南浔镇出了朱国桢、温体仁两位宰相,在他们的推荐下,“辑里丝”被指定为皇帝龙袍的用料,从此声名鹊起。据说,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龙袍也是用“辑里丝”做的,以至“湖丝”这一称谓到清初演变成了“辑里湖丝”,而它以“荣记湖丝”的名义为中国夺得首个世博会金牌更让“辑里湖丝甲天下”的美誉闻名海内外。

 至20世纪30年代后,辑里村的手工缫丝逐渐衰落。如今,制丝仍是这个拥有1600多户籍人口村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手工缫丝多已成了机械化生产,而先人培育的蚕种和留下的养蚕手艺,依然是已有600多年制丝历史的辑里村得以富足的一笔珍贵遗产。